(相關資料圖)
打工時遇到糾紛怎么辦?“和諧藍領調解站”來幫忙,讓“小糾紛”不出社區,“大爭議”直達仲裁。
一年多來,為暢通勞動關系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織密織牢基層勞動爭議預防化解“保障網”,襄陽市人社部門以“和諧藍領調解站”建設為切入點,片區化打造一站式、智慧化、標準化勞動關系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實施“一個組織(三方四家)管總、兩條軌道(線下協商、線上速裁)并行、三類群體(農民工、新業態、零工)聚焦、四級平臺(市、縣、街道、社區)聯動”的基層勞動關系協商協調運行模式,全力推動勞動關系矛盾風險化解在基層。
7月12日,襄陽市樊城區屏襄門街道紅光社區的“和諧藍領調解站”內,勞動關系協調員許麗正在認真梳理臺賬。
有3700多戶、10000多名居民的紅光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社區,居民以下崗職工居多,靈活就業群體較大。2021年,社區建起“零工驛站”后,不少居民都通過各自的手藝,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但是,與靈活用工相關的勞務及勞動爭議糾紛也不可避免地出現。2022年8月,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幫助下,紅光社區“和諧藍領調解站”掛牌,周邊群眾解決勞動糾紛有了新去處。
今年初,社區居民小李向所在的物業公司提出辭職,要求公司退還數千元押金遭拒,隨即來到“和諧藍領調解站”討個說法。勞動關系協調員約談當事公司負責人楊某,向其普及宣傳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使其認識到克扣員工工資抵押金的做法是違法行為,楊某隨后答應全額退還幾年來從小李工資中克扣的“押金”,雙方握手言和。
今年4月,空調安裝工劉師傅為一家公司安裝空調時不慎摔傷骨折,索賠未果,向“和諧藍領調解站”求助。該糾紛受理三天后,在勞動關系協調員的見證下,劉師傅收到了該公司支付的6000余元工傷經濟補償金。“原本已做好打官司的準備,沒想到這么省心。”劉師傅欣喜地說。
“我們社區的和諧藍領調解站,可以服務周邊5個社區。幾乎70%以上的勞動爭議糾紛都是一些小矛盾,過去沒有調解站,勞動者和用工單位為了解決問題只能申請勞動仲裁,費時又費力,為了幾百塊錢的案子可能要個把月甚至更久才能解決。”紅光社區黨委副書記侯艷萍表示,去年以來,該社區將“和諧藍領調解站”與零工驛站、紅色驛站融合共建,同時整合人社、工會、綜治、司法等部門資源,實行平臺共建,人員共用,一站式調處化解勞動爭議糾紛力量得到極大增強。社區不定期舉辦勞動關系“和課堂”講座,宣傳普及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堅持“堵”“治”并舉,在開展勞動風險預防的同時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用工,推動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惠、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25次“和課堂”講座,為轄區內136家企業、219名勞動者進行了現場培訓,接受咨詢1400余人次,提前化解用工風險3次,解決勞動爭議糾紛9起、零工勞務糾紛24起,真正實現勞動用工小糾紛“不出社區”。
從襄陽市人社局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有25家“和諧藍領調解站”掛牌運行,共調解勞動爭議糾紛696起,其中就地調解成功率達90%,線上直推仲裁結案率保持在100%,極大降低了勞動者維權成本,從源頭上減少了仲裁立案數量,提升了調解成功率和結案率,將勞動爭議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用“小站點”服務了“大民生”,覆蓋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企業)的四級基層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網絡逐步完善。該局將結合首批“和諧藍領調解站”建設經驗,進一步完善調解站工作流程和運行機制,按照統一牌匾標識、統一人員培訓,統一持證上崗、統一工作流程等“四統一”模式制定《調解站建設工作手冊》,打造一批標準化樣板在各縣(市、區)復制推廣,到今年年底實現站點全市域覆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