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6月21日,華友鈷業披露對外投資公告,公司擬通過控股子公司Bamo Technology Hungary Kft(簡稱“匈牙利巴莫”)在匈牙利投資建設高鎳型動力電池用三元正極項目。經初步測算,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2.78億歐元。
今年5月3日華友鈷業公布,公司與 POSCO FUTURE M 擬在韓國浦項藍谷國家產業園區內投資設立電池材料硫酸鎳精煉及前驅體生產工廠。
除了華友鈷業,2023年以來,多家鋰電材料企業傳出海外建廠的動態。
據北極星電池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龍蟠科技、新宙邦、海亮新材料等12家國內鋰電材料企業宣布在海外建廠,工廠數量達14家。不過在這些工廠中,除海亮新材料印尼項目已開工外,大部分項目仍未落地,開工時間未定,項目不確定性較高。
事實上,步入2023年以來,建廠仍是鋰電材料企業“出海”的主旋律。眾多鋰電材料企業紛紛在歐洲、東南亞等地建立生產工廠。
當前鋰電池仍保持高速增長,但鋰電材料已進入下一輪過剩周期,出海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國內鋰電材料市場內卷的困局。另一方面,新能源車出海大勢已成,車企對鋰電池需求越來越大,鋰電池材料企業需要盡快擴產以滿足市場需求。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鋰電材料企業的出海建廠可以起到了強鏈補鏈的關鍵作用,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配套,讓國產鋰電池在成本控制、供應保障等方面都有著更強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出海建廠風險與機遇并存,因此中國鋰電材料企業一定要熟悉當地法律法規,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海外生存下來。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