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每經評論員 李蕾
在注冊制全面實施的大背景下,A股市場優勝劣汰加快,出現退市潮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以ST股為代表的"問題股"進入公募基金的重點持倉值得警惕。筆者注意到,近期一些基金經理或因劍走偏鋒、或因心懷僥幸買入"績差股",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該公司投研能力較差,也不利于保護投資者權益。與之相對,公募基金調整ST股估值的情況最近頻頻出現,最低甚至有按照0元進行估值的,引發行業和投資者的廣泛關注與熱議。
在全面注冊制下,今年退市股數量大增,節奏也明顯加快。根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11家上市公司退市,僅6月以來就有近20家公司發布了關于公司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公告。此外,今年還有近百家上市公司警示退市風險、股票簡稱戴上了"*ST"的帽子。
在大家的客觀認知中,"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往往是業績持續下滑、出現持續虧損甚至財務造假或欺詐上市。因此,如果有ST股進入公募基金的核心持倉,甚至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這背后的原因就值得關注了。
首先,近期扎堆調整ST股估值的基本都是指數型基金,這是因為這些ST股往往是一些概念、指數的成分股,相關ETF基金不得不買入并持有,或者因未能及時調整而被迫持有,這也在情理之中。從砍估值的情況來看,指數型基金下手普遍比較狠,砍到0.01元/股也不罕見。
其次,主動權益類基金持有ST股的情況也不少,這其中又存在兩大原因。第一種比較普遍的原因是,基金在買入這些個股時,它們還沒有"戴帽",而是在成為基金重倉股之后才被進行退市風險警示的。從實際操作來看,大部分基金都會提前清倉離開,但有些基金如果因為多種原因沒有及時退出,后續就要面臨估值調整的風險。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比較極端,就是有的基金經理選擇劍走偏鋒,不參與抱團,反而喜歡關注一些冷門、小市值的企業,希望從中挖到寶藏公司;也有的基金經理或許抱著僥幸心理,寄希望于ST股能夠出現反轉,藉此獲取超額回報,這一點與之前A股"炒新炒小炒差"的不良風氣頗為相似。
筆者認為,以ST股為代表的"問題股"能夠進入公募基金的重點持倉名單,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反思,畢竟"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更為嚴重的是,從過往的操作來看,參與ST炒作的基金中不乏知名公募,這就更值得警惕了。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和普惠金融的代表,公募基金應該關注的是有長期發展潛力的優質公司,就像一位公募行業大佬所說,從業務層面來看應該是具備獨特資源稟賦、能保持長期競爭力并且不斷跨領域發展的企業,投資并長期陪伴其成長。而不是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押注一些業績不佳、前景不明、市值也長不大的"績差股"。這不僅會令人對公司的投研能力產生質疑,這種賭徒心理也是對投資者權益的一種漠視。
好在,未來隨著注冊制的穩步發展和"問題股"的批量退市,尤其是公募基金大規模調整持股ST股票估值,將對ST股的估值體系產生巨大沖擊。可以預見,這類個股逐步被市場淘汰是大勢所趨,A股"新陳代謝"也將進一步提速。
(編輯:許楠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