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的文化致因解析(主題)
(相關資料圖)
低生育率已成為社會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低生育率不只是一個人口問題,其背后有諸多文化因素在發揮作用。
價值實現與最佳次序:先立業后成家的現實主義
社會變革往往會折射在人們的價值觀變遷之中。作為社會中最先鋒和最敏感的群體,年輕人的價值觀最具時代特征,也最有影響力。當代年輕人具有鮮明的競爭意識和奮斗精神,他們渴望通過不懈奮斗來實現自我,改變人生。然而,當“時間就是金錢”“努力要趁早”等價值觀逐漸被青年群體接受后,時間變得經濟化,年輕人的勞動時間大大擠壓了自由時間,“剩男剩女”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同時,隨著青年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他們普遍將自我實現排在了組建家庭前面,所謂“先立業后成家”,再加上社會流動、情感代價、機會成本和門當戶對等因素影響,青年們對待婚姻更加慎重,對未來伴侶的期望更高,因此希望通過自我提升找到更優秀的另一半,寧可暫時孤獨也不愿將就。在外界和自我的雙重要求下,年輕人在情感上受到更多約束,普遍推遲了婚育的年齡,進一步影響了結婚率和生育率。
“內卷”育兒與教育競爭:精養模式下的生育恐懼
從“狼爸虎媽”到“全民雞娃”,中國家長歷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并視教育為主要的提升自我價值的途徑、改變社會地位的工具和實現未來目標的利器。年輕一代的父母受職場中的“內卷”風氣影響,對孩子的培養也不甘落后,教育孩子變成了滿足自我期望、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為此甚至不惜違背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和孩子自身的意愿。同時,社會輿論和廣告的推波助瀾使許多新概念涌入育兒行業,當父母的殷殷期望與豐富多元的市場供給碰撞后,大量教培產品誘導家長和孩子陷入教育競爭,無形中抬升了孩子的培養標準和培養成本。育兒中的“內卷”現象悄然形成,教育競爭伴隨著學區房、兒童用品、兒童食品等與兒童相關的多個產業的爆發,精養模式下養育一個孩子的經濟成本十分高昂,孩子被戲稱為“四腳吞金獸”。許多在大城市打拼的適齡青年在“內卷”育兒和教育競爭的浪潮下“談生色變”,“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的顧慮困擾著許多年輕夫妻。
觀念轉變與網絡發酵:單身文化與丁克主義潮流
近年來,單身文化和丁克主義在大城市中流行起來。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渴望自我完善和自我享受,不想被家庭和孩子所束縛,并以單身作為一種潮流。究其原因,一方面,現代女性已經從傳統的經濟剝削和社會分工中解放出來,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一些新的思潮也帶來現代女性婚育觀念的極大轉變,女性更加關注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現代男性也更加重視精神世界的滿足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傳統家庭生活對他們的吸引力在逐漸弱化,許多男性抗拒背上家庭與孩子的重擔。單身文化與丁克主義的興起和網絡傳播也有密切聯系,網絡向年輕人傳遞著婚戀焦慮,再加上一些惡性突發社會事件的影響和污點藝人帶來的負面效應,種種聲音在網絡世界中發酵,悄然在青年群體中散播了對異性、對親密關系、對婚姻和生育的恐懼,致使許多年輕人主動選擇單身和不生育。
思維習慣與主動選擇:獨生子女家庭模式的影響
根據原國家衛計委統計,2006—2016年,我國育齡婦女平均理想子女數為1.96個,而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75個。此外,在一些已經生育“一孩”的家庭中,孩子長期享受家中長輩的寵愛,對父母生育“二孩”抱有抵觸情緒,這也成為一部分父母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在對比中發現,生養一個孩子確實比生養多個孩子更加輕松,家庭負擔更少,父母空閑時間更多,因此也更傾向只生育一個孩子。
低生育率現象是一個與社會和文化緊密相關的問題,需要系統性思考和解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鼓勵生育:調整生育政策,明確國家意志;扭轉功利主義,加強婚姻教育;取締過度教育,尊重兒童個性;強化網絡管理,傳播優質文化。
(雷悅橙,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