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0年,微短劇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到2022年,微短劇已經完成了從“新現象”到“新勢力”的過渡,短視頻平臺、長視頻平臺甚至于微信小程序,微短劇無處不在。對于這一新興視聽行業出現的部分問題,多個平臺開始了持續治理。
從十一月底至今,抖音、快手、微信平臺分別發布公告,對短劇創作生態出手治理。抖音發布《短劇內容合規專項治理公告》,快手發布《“短劇”類小程序內容\質量規范治理公告》,微信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小程序“微短劇”類內容的公告》。從各平臺公告的內容來看,除了長視頻制作規范中也普遍存在的對渲染不良價值觀內容、血腥暴力、低俗色情內容的禁止外,短劇規范中尤其突出了對“套路”“獵奇”“虛浮”方面的治理,抖音平臺公告中指明將重點整治“劇名及選集標題獵奇、低俗、色情”,快手平臺公告治理內容包括“劇情低成本批量生產”,這里面包括了劇情簡單用逆襲套路、霸總嬌妻、穿越重生模板,內容上審美浮夸,土田狗血文等均包含在內。微信平臺也表明“劇情虛假浮夸、題材低俗獵奇,劇中內容與現實完全脫節”的在整治范圍內。這些極具有指向性的整治內容指向了當前微短劇創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質量不夠,噱頭來湊。
如今微短劇產業勢頭強勁,長短視頻平臺均有推出名目繁多的微短劇創作扶持計劃,推動微短劇制作,僅就數量而言堪稱相當繁榮。在11月底,北京視協和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短工委、青工委聯合發布的《短劇產業、問題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指出,2022年1-9月間,短劇備案量已達2792部64192集,約為2021年全年備案量的2倍,微短劇成為劇集產業的新風口。但微短劇的發展非常的不均衡,研究報告指出,微短劇題材出現扎堆問題,有70%以上都集中在都市和古裝題材中,分布失衡。
雖然誕生了這么多微短劇,但真正實現破圈的鳳毛麟角,劇情上的短板是一大問題。翻看多個平臺的短劇板塊,能夠很明顯發現不少短劇有一股濃濃的“古早網文”風,存在架空歷史,脫離現實的問題,以夸張的劇情和反轉套路來吸引眼球,成片也能看出拍攝成本是顯而易見的不高,演員幾乎算是素人,演技生澀,場景則以實景拍攝為主,隨處尋找一個馬路或者空置的房屋就能開拍,服化道也相對粗糙,劇集數量雖然多,但可看者寥寥。短劇市場呈現出虛假的繁榮,有量無質。
當前,微短劇的盈利模式主要來源于平臺分賬和劇集付費,平臺分賬模式和網劇類似,劇集付費模式則采取了網文的模式,充值購買集數或者購買平臺年費VIP解鎖全集,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抓住觀眾眼球,部分短劇造足了噱頭,魔幻獵奇、媚俗爛梗屢見不鮮,劇情上刻意放大矛盾,激化沖突,打“擦邊球”追逐流量,也因此常被批評為“格調不高”。隨著短劇市場進入白熱化,短劇的行業規范落地也勢在必行,小成本短劇獵奇噱頭的“生意經”恐怕得換換思路了。
如今的微短劇創作恰如當年的網絡劇、網絡大電影,處于發展初期的混亂階段,雖然也有諸如《大媽的世界》《通靈妃》《夜色傾心》這樣的短劇取得了市場、口碑上的雙重成功,但整體而言微短劇創作情況是泥沙俱下。盡管微短劇和網絡劇、網絡大電影等有著截然不同的創作邏輯,但萬變不離其宗,觀眾對于品質提升的要求是共通的,這是所有類型影視作品創作的普遍規律,微短劇最不能“短”的就是劇情,對于創作者而言,披沙瀝金、去蕪存菁的創作必不可少,平臺方在力壓限制低劣微短劇的同時,也應對精品創作給予更大力度的扶持,當優秀的微短劇冒了頭,獲得了市場認可和良好的效益,良性循環也就開始了。
【創意征集令】誰說電視只能“看”?萬萬沒想到智能電視還能這么玩——創意征集大賽!火熱進行中,打開創意腦洞!獲取豐厚獎金!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