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者觀影需求正在受到更多關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約有1700萬視障人群,相當于每80個人里可能就有1位,其中大部分會在手機上安裝至少一款娛樂類APP,且使用時長和健全人無異。優酷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沒有做任何無障礙適配的情況下,每天仍有大量視障人士在使用優酷,這也側面反映出視障人群對于影視綜等視頻內容的需求。而與視障人群大量娛樂消費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仍存在較大的空白。
實際上,自2020年開始,愛奇藝、優酷、西瓜視頻等視聽平臺就開始著手對視頻進行無障礙改造,為視障人士推出帶旁白的解說版影視作品。但目前來看,這類作品仍不是很多。流媒體網打開愛奇藝APP,進入無障礙專區發現,里面相應的作品只有十余部。
【資料圖】
而造成這一局面的一大原因或許在于版權問題的限制。無障礙模式本來是一種關懷之舉,但如果對影像資源使用超越合理使用范圍,也會構成侵權,因而阻礙“無障礙版”內容的規模化量產。不過,近2年這一問題在無障礙觀影法制建設逐漸完善的同時正得到解決。
2021年6月,在新著作權法中將合理使用情形由原來的“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擴展到“以閱讀障礙者能夠感知的無障礙方式向其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2022年5月,《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對中國生效。2022年8月,國家版權局印發《以無障礙方式向閱讀障礙者提供作品暫行規定》,在遵守相關要求的基礎上,將已經發表的作品制作成無障礙格式版并向閱讀障礙者提供,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明確提出,鼓勵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等機構為其擁有版權的作品同步制作、提供無障礙格式版。
不過在無障礙內容制作過程中,版權方也要保障自身權益,避免無障礙內容對其形成太大沖擊。在這一考慮下,對不同受眾進行物理隔離,使正常閱讀人群無法獲取無障礙電影,就成為可探索的一個方向。12月3日,由中國殘聯宣文部指導,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與阿里文娛公益合作的視障用戶身份認證功能,正式上線優酷無障礙劇場。這一舉措把劇場里無障礙內容的受益人明確為視障用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版權風險。當然在整個認證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視障用戶的使用體驗,降低整個流程的復雜性。
此外,對于視障者而言,對視頻內容無障礙改造之外,視聽平臺做到操作交互的無障礙從而能順暢的使用也尤為重要。一位助盲培訓師曾表示,視障者線上觀影最怕的是無障礙設計不完善,無法進入想看的頁面,甚至找不到返回的路徑。
據流媒體網觀察,目前無論是手機端還是電視大屏端等視聽平臺在無障礙優化方面做的可能都不夠完善。從移動端來看,盡管手機系統一般都有無障礙技術的官方支持,平臺方也都開始著手無障礙優化,但仍未達到理想狀態,在實際操作中,入口的隱蔽性、流程的復雜以及語音識別的不準確等等都在影響視障者體驗,如何充當視障用戶的“眼睛”,進一步降低操作難度仍是行業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對而言,電視大屏目前這方面的投入更是不足,已經開展無障礙優化的智能電視品牌并不多,一些只是兼容第三方讀屏軟件。
事實上,電視大屏的無障礙優化改造可以有很多創新。以三星電視為例,其上線了音頻描述功能,讓受眾可以聽到演員向觀眾傳遞的手勢和表情。此外在遙控器學習模式下,用戶每次按下按鈕時,遙控器都會告訴用戶該按鈕的功能,提示當前的頻道和音量。另外還在研發通過手語控制電視的新技術,使得電視可識別并執行“打開電視”等指令。
伴隨技術發展和行業演進,移動和電視大屏端視聽服務平臺的界面都變得愈發復雜,某種程度上讓無障礙優化工作變得更為復雜。但也正是由于技術的進步,AI、語音、手勢、攝像頭以及設備端機器學習性能等技術應用,也將給視障用戶帶來更多獨立、便捷操作可能,幫助視障用戶導航并獲取想看的內容。
從另一個角度看,視聽平臺無障礙改造問題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各平臺的積極性。平臺對商業價值和公益價值方面做出的權衡等等,都在影響無障礙改造工作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