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電影行業度過了極為寒冷的一年。不過在整體寒冬之外,也有許多暖意和成績值得我們銘記。
院線電影方面,《長津湖之水門橋》以40.67億的票房成績續寫了第一部的輝煌,成功登頂2022票房年冠;《長津湖之水門橋》《萬里歸途》《狙擊手》等新主流電影,也在主旋律商業化的路上越走越遠,繼續引領市場;《人生大事》《奇跡·笨小孩》《媽媽!》等現實題材影片備受矚目,并成功以高口碑撬動了高票房;《獨行月球》《明日戰記》等國產科幻片也在精良的工業化制作中,滿足了影迷們的期待;《隱入塵煙》以現象級的話題和口碑收獲了過億的票房,打破了觀眾對于文藝片小眾的固有印象;《阿凡達:水之道》《新蝙蝠俠》《月球隕落》等好萊塢大片雖票房不及預期,但也都為中國電影市場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當然,2022年全年剛過300億的總票房也在時刻提醒我們,由于疫情的影響導致影院頻繁關停、電影動輒撤檔、檔期效應失靈等問題令行業無比揪心。
【資料圖】
與此同時,相比于嚴重依賴線下消費的院線電影來說,網絡電影得天獨厚的在線觀影條件本該使得網絡電影行業越來越好,卻也在經歷了內容同質化、成本上漲、短視頻沖擊等問題后,在2022年進入了一個僵化甚至倒退的發展階段:產量銳減、票房止步不前等問題已十分嚴峻。
不過,網絡電影的成績與驚喜同樣可圈可點。2022年,以《陰陽鎮怪談》《開棺》《龍云鎮怪談》等為代表的民俗題材網絡電影大批量爆發,成為分賬“頂梁柱”,使行業看到民俗賽道的市場潛力;以《亮劍:決戰鬼哭谷》《勇士連》《特級英雄黃繼光》等為代表的主旋律戰爭片,均獲得了破千萬甚至兩千萬的票房成績,主旋律賽道已然成為網絡電影主流賽道之一;以《特級英雄黃繼光》《目中無人》《無負今日》等為代表的或在人物、主題層面打動人,或在劇作、制作層面十分優質的影片,斬獲了豆瓣7分乃至8分以上的高評價,整體提升了網絡電影的口碑與質量。
總的來說,無論是院線還是網絡,2022年的電影行業無疑是在艱難中頑強地堅挺著,隨著防疫政策的適時調整以及新春的即將到來,影視寒冬或將在2023走向暖春。
趨勢1
現實題材愈發凸顯
與劇集類似,受政策導向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現實題材是近幾年院線電影市場上頗受青睞的影片類型之一。
2022年,講述小人物創業勵志故事的《奇跡·笨小孩》,將殯葬題材搬上大銀幕的《人生大事》,將鏡頭對準外交撤僑事件的《萬里歸途》,以及聚焦西北農村愛情與生活的《隱入塵煙》,阿茲海默癥女兒與年邁母親溫情催淚的《媽媽!》等現實題材影片都在市場上引起了較大反響。
其中,《奇跡·笨小孩》作為青年導演文牧野執導的第二部影片,在延續《我不是藥神》“現實主義+商業化”的風格基礎上,勾勒了一個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勵志“奇跡”,破10億的票房成績和良好的口碑反饋,使其被官方選為代表中國電影參加角逐2023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選手。
《人生大事》作為一部以殯葬師為主角、觸碰死亡禁忌話題的影片,在喜劇+溫情的敘事模式下,最終收獲了超過17億的票房收入,成為該類型影片中的票房年冠,同時該片也讓青年演員朱一龍成功斬獲金雞獎影帝。
李睿珺執導的農村題材影片《隱入塵煙》堪稱2022年文藝片中的“奇跡”。原本“墻外開花墻內香”的國際影展路線并沒有讓《隱入塵煙》獲得太多關注,該片上映首日票房僅34.9萬元,不過后續憑借片中樸實又不失浪漫的情感表達,極度寫實又風格鮮明的攝影和表演等近乎完美地擊中了當下觀眾的時代情緒,在影片上映50多天后票房猛漲至億元級別,極大地鼓舞了文藝電影創作者們。
此外,《隱入塵煙》也是一個“院網聯動”的絕佳案例,該片在上線視頻平臺后能夠大幅度地“反哺”院線市場,甚是罕見。
趨勢2
新主流,新變化
2021年,以主旋律商業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主流電影全面爆發,2022年不僅延續了這種創作和市場趨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萬里歸途》是主旋律電影的新打法,去英雄化的敘事,以及更專注故事和人性本身的挖掘而非一味地堆砌所謂愛國情緒,使其在2022年國慶檔贏得了“獨一份”的票房和掌聲。該片最終以近16億的票房成績躋身年度第五,以豆瓣7.4分的評價位列豆瓣年度高分華語電影榜,這一市場表現,或將促進這種新型的主旋律敘事成為今后的一大創作趨勢。
《長津湖之水門橋》很大程度上是博納影業在吃第一部的“老本”與愛國情懷的“紅利”。全明星的陣容、工業化的大制作、愛國情緒的極力渲染等使其能夠順利取得票房年冠的成績,但口碑方面卻并不如第一部。正如有網友評論,沒有了第一部三個導演分別執導的割裂感,第二部在香港名導徐克的手中雖然實現了影像風格的統一,卻也在不間斷的視聽轟炸中疲倦了觀眾的觀影神經。
“博納式主旋律”在2022年的另一部代表《平凡英雄》的遇冷(票房剛過2億,豆瓣評分6.3)則說明了主旋律商業化的模式并不總是所向披靡的。該片是繼《中國機長》《中國醫生》之后又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博納式主旋律”電影,博納出品+真實事件改編+典型人物塑造+商業類型化包裝(香港導演)的拍攝模式,已讓觀眾逐漸顯現出對這一熟悉配方的觀影疲態。
而根據兩部《長津湖》拍攝而成的紀錄片《個十百千萬》在上映后票房僅收獲200萬元,以及該片被網友吐槽“博納吃相難看”的口碑反饋,則更說明了這種主旋律影片的市場變化趨勢。此外,《掃黑行動》《鋼鐵意志》《搜救》《世間有她》《你是我的春天》《我心飛揚》等或題材陳舊或劇作、制作不佳的主旋律電影,也在2022年的電影市場上不同程度地“碰了壁”。
而對于兼具藝術和商業氣質的張藝謀導演來說,其執導的“謀式主旋律”則越來越穩:2021年的《懸崖之上》、2022年的《狙擊手》雖都未票房大爆,但10億+、6億+的票房和豆瓣7.5以上的口碑,也使得“謀式主旋律”成為新主流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趨勢3
類型片,半邊天
類型,作為一種能夠讓觀眾看見名稱、海報、預告等物料就能提前判斷影片合不合口味,觀影時迅速進入劇情、獲得滿足的敘事和宣傳手段,已經在市場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喜劇、科幻、動作作為最常見的三種類型也在2022年的電影市場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
在2022年票房破億的45部影片當中,以喜劇電影、科幻電影、動作電影為代表的類型片數量之多不勝枚舉,且它們也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開心麻花”喜劇片《獨行月球》《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哥,你好》《李茂扮太子》以及《四海》《外太空的莫扎特》《還是覺得你最好》等貢獻了近80億的票房;兼具科幻和喜劇類型的《獨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硬核國產科幻片《明日戰記》,以及好萊塢科幻大片《侏羅紀世界3》《阿凡達:水之道》《月球隕落》等,同樣是2022年的電影市場“頂梁柱”;《神探大戰》《邊緣行者》《新蝙蝠俠》《神秘海域》等動作片也都收獲了較高票房;更遑論在現實題材、主旋律電影中融入喜劇、動作等類型元素的影片。
而作為國產電影中長盛不衰的愛情片,在2022年的電影市場中則存在感不強。票房最高的愛情片是6.6億的《穿過寒冬擁抱你》,實際上該片更多聚焦當時的疫情現實,企圖用暖心的故事治愈艱難的現實,但豆瓣6.0的口碑也讓其位居不少影評人的“十大爛片榜”之列。不久前上映的影版《想見你》是2022年度愛情片票房榜的第二名,但剛過2億的票房和豆瓣6.5的評分同樣不算出色。
《十年一品溫如言》《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以年為單位的戀愛》《暗戀·橘生淮南》《一周的朋友》《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遇見你》《不要忘記我愛你》《我的遺憾和你有關》《一直一直都很喜歡你》《遇見你之后》《我們的樣子像極了愛情》等一系列的青春愛情片,票房多在千萬至億元之間,豆瓣評分多數在2-5分之間。糟糕的口碑和中規中矩的票房讓國產愛情片處在較為尷尬的境地。
趨勢4
好萊塢,救不了市
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22年度全國電影總票房為300.67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255.11億元,在總票房中占比84.85%。也即海外進口片總票房為45.56億元,占比15.15%,這個體量只與年度票冠《長津湖之水門橋》一部影片大致相當,由此可見,2022年進口片表現極度疲軟。
年初,一部好萊塢科幻經典的續作《黑客帝國:矩陣重啟》在國內上映,未過億的票房和豆瓣5.7的評分讓其徹底淪為“狗尾續貂”之作。之后,《神秘海域》《新蝙蝠俠》《月球隕落》《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等好萊塢大片的接連定檔、獻映,本該帶動市場回暖,提振行業信心,但片均1.5億的票房數據也讓國內同行對好萊塢大片的市場表現大失所望。
即便是被絕大多數業內人士乃至全球影市寄予厚望的《阿凡達:水之道》,也在疫情沖擊和俗套的劇情等內外因的作用下,僅在國內收割了不到10億的票房,與多家媒體映前預測的20億+、30億+的市場預期相差太遠。而豆瓣評分6.0、被吐槽編劇敷衍的《侏羅紀世界3》則以剛剛過10億的票房成績順利成為2022年度海外進口片的票房年冠。
電影市場遇冷,好萊塢超級大片也難以救市,更遑論小國別引進片。據統計,2022年小國別進口片總票房僅有6億元人民幣,占全年總票房的2%。在進口片數量大幅縮減的大環境下,僅有日本動漫《名偵探柯南:萬圣節的新娘》《航海王:紅發歌姬》《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小戰爭2021》和日本真人電影《花束般的戀愛》等影片取得了億元、千萬級別的票房,其余小國別進口片多為市場炮灰。
趨勢5
院線市場極度冰寒
2022年全國院線電影總票房共計300.67億元。這個市場規模已經退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相比2021年直接縮水了170億,甚至還不到2018、2019年的一半。即便與疫情剛剛開始的2020年相比,彼時全國影院停擺半年之久產出了204億的總票房,2022年一整年的產值卻也只多出了不到100億。
疫情反復導致影院頻繁關停、營業率嚴重不足是首要原因。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22年除春節檔外,絕大部分時間里全國影院營業率不足80%,有46天營業率更是不足50%。1/3的影院年票房不足百萬,而在沒有重量級影片和大檔期的月份,日票房跌破千萬已是“家常便飯”,全年單日大盤低于千萬共38天,更有極端的,日票房一度跌到了500萬甚至200萬的地步。
“片荒”則是行業極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據骨朵不完全統計,2022全年共上映影片324部,比2021年的740部減少了一半以上。頭部和中腰部影片數量和市場表現同樣不樂觀:票房40億+1部、30億+1部、20億+1部、10億+4部的“十億俱樂部成員”僅7部,總票房比2021年縮水103億元。更遑論票房過億影片45部、過千萬影片100部,相比2021年的63部、163部也縮水不少。
而“大檔期失靈”則是“片荒”最直接的體現。在諸如“五一”、“十一”等重要檔期不僅只有寥寥三、五部影片支撐著市場,其中不乏百萬票房的小體量電影,而且數個大檔期票房產出創歷史新低。不過2022年的暑期檔卻以91.4億的票房收入創疫情以來最高紀錄,也是唯一一個近三年保持正增長的檔期。
趨勢6
民俗題材引領網絡市場
2022年,院線電影是現實題材、主旋律、喜劇、科幻、動作等多種類型齊發展,網絡電影則由于長期以來的行業頑疾和市場特性等,導致題材同質化、類型單一的問題相對嚴重。不過題材同質化、類型單一對于網絡電影來說,某種程度上也有一大好處:即可以形成一定的集群效應和較大的市場規模。
縱覽2022年網絡電影分賬榜,票房破千萬的影片共計48部,其中,民俗類影片不僅摘得了分賬榜冠、季軍的寶座,更是在數量上達到了13部之多。
由張濤執導的《陰陽鎮怪談》“不拼場面拼故事”,在民俗+驚悚+懸疑+喜劇的多類型融合中收獲了4096萬的票房成績,成功登頂分賬年冠,且該片是2022年度唯一一部分賬破4千萬的影片。由成思毅執導的《開棺》以盜墓為引、懸疑作底、刑偵貫穿、民俗點綴的敘事策略也拿下了3380萬的票房,位居分賬年度季軍。
《龍云鎮怪談》《山村狐妻》則再次集結導演劉軒狄、編劇崔走召等《興安嶺獵人傳說》的原班主創,在東方民間故事的中式驚悚類型的外殼下,用怪談揭露世態人心與復雜人性。兩部影片分別以2527萬、1958萬的票房成績躋身千萬分賬榜高位。
而《棺山古墓》《民間怪談錄之走陰人》《陰陽打更人》《驅魔天師》《藥王天棺:重啟》以及《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重啟之深淵疑冢》等民俗+驚悚、民俗+懸疑、民俗+盜墓的多類型融合式影片也都收獲了超一千萬甚至兩千萬的票房成績。
2022年民俗題材網絡電影引領市場的這股浪潮,或將延續到2023年。
趨勢7
主旋律賽道提升口碑
2021年,《浴血無名川》《生死狙擊》《幸存者1937》等主旋律戰爭片斬獲了超千萬甚至三千萬的高票房,讓行業看到了主旋律賽道在網絡電影領域的市場潛力。2022年,《特級英雄黃繼光》《亮劍:決戰鬼哭谷》《獵毒者》《狙擊英雄》《勇士連》《冰雪狙擊》《烽火地雷戰》《絕地防線》等十數部主旋律+戰爭、主旋律+動作的網絡電影名列千萬分賬榜,使其成為繼冒險、動作、奇幻、喜劇、民俗之后又一條“主流賽道”。
其中,由淘夢公司出品、陰超監制、周潤澤執導的《特級英雄黃繼光》在愛優騰三平臺上線后不僅迅速取得破千萬的分賬,而且在口碑上也取得了豆瓣8.1分的超高評價,成為近三年評分最高的網絡電影。
該片以抗美援朝英雄黃繼光為故事原型,講述他從應征入伍到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成為一名“特級英雄”的故事。在大多數網絡電影近乎內卷式的拼特效、堆場面卻鮮少注重劇作和人物塑造的行業現狀下,《特級英雄黃繼光》通過細膩的敘事和人物塑造,將一個“普通人”黃繼光的內在成長與精神力量展現得活靈活現,同時,該片也抓住了戰爭的殘酷與個體的渺小和偉大之間的時代連結關系,“真正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一立體真實的人物形象,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
此外,由魏君子擔任制片人、楊秉佳執導的武俠片《目中無人》也廣受好評,豆瓣7.1分、800萬成本撬動近3000萬分賬的成績讓武俠片這一落寞于市場許久的題材在網絡電影領域重新煥發光彩。“一人一馬一壺酒,路見不平一聲吼”,《目中無人》的快意恩仇故事和硬核純粹的武俠江湖也在《雪山飛狐之塞北寶藏》中得到了延續,這部由路陽監制、喬磊執導的金庸武俠改編電影,在故事改編和動作設計上下足了功夫,最終收獲豆瓣評分6.3,口碑在網絡電影中已屬上乘。
趨勢8
平臺、公司、創作者抱團取暖,共克時艱
據骨朵數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各視頻平臺共上線網絡電影315部,其中騰訊視頻190部(獨播100部),愛奇藝194部(獨播97部),優酷56部(獨播7部),芒果TV7部(均為獨播)。而在全年48部票房破千萬的影片當中,單平臺獨播影片20部,雙平臺及多平臺聯播28部,由此可見,多平臺聯播助力分賬已成大勢所趨。
而縱覽這些分賬破千萬影片背后的出品方,精鷹傳媒、奇樹有魚、淘夢、新片場、眾樂樂等網絡電影頭部公司依然占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其中精鷹傳媒2022年主出品影片16部、奇樹有魚主出品影片14部,均包含《陰陽鎮怪談》《開棺》等民俗題材大熱影片;淘夢主出品影片11部,包括《大蛇3》《特級英雄黃繼光》等冒險題材、主旋律題材多個賽道的影片;新片場主出品影片9部,包含《鬼吹燈之南海歸墟》《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等。眾樂樂主出品影片3部,包括《大蛇3》《張三豐》等。
而新晉崛起的輕刀快馬,依賴年輕化的團隊和聚焦武俠、動作賽道,憑借《目中無人》迅速在行業內打響了名聲。《重啟之深淵疑冢》《老九門之青山海棠》背后的量子泛娛近年來依賴南派三叔的IP,也順利成為2022年網絡電影市場上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與此同時,張濤、林珍釗、成思毅、周潤澤、黃河、霍穗強、劉軒狄、楊秉佳、陳聚力等一批擅長民俗驚悚、盜墓冒險、動作警匪、戰爭、武俠等類型的或資深或新晉的導演,憑借各自的作品業已成為2022年最炙手可熱的網絡電影創作者。
在行業遇冷的2022年,從平臺到公司再到創作者,各方團結一心、抱團取暖,行業才能如此頑強地前行著,共克時艱。
趨勢9
產量銳減,“錢途”堪憂
骨朵數據統計,2022年全年共上線網絡電影315部,比2021年減產225部,比2020年減產一半以上;分賬破千萬影片48部,比2021年減少17部,比2020年減少31部;2022分賬票房冠軍剛過4000萬,連續兩年下降等數據讓人不禁為網絡電影行業的“錢途”無比擔憂。
而3000萬+4部,4000萬+1部的頭部影片缺失以及中腰部影片數量斷崖式銳減的行業現狀,也讓2022年的網絡電影市場缺失了向前看的想象力。
票房之外,網絡電影整體的質量和口碑也并沒有隨著“提質減量”的一次次號召而變得更加美好起來。全年上新300多部影片,僅8部影片豆瓣評分在6分以上,97%的網絡電影豆瓣評分不及格。
口碑堪憂之下,具體問題是題材同質化、類型單一化,敘事混亂、制作粗糙,以及只見熱鬧動作和特效,不見故事邏輯和人物塑造等。
這固然與網絡電影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受眾過于下沉、市場回報不確定性強等諸多因素相關,但作為創作者和制作公司而言,敢于嘗試新題材、新類型,勇于將時間、精力和成本花費在前期打磨內容上,也是一種非常需要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的挑戰。
“內容為王”永遠都是行業和觀眾所需要的,或許在諸多客觀條件的制約下,大環境無法立即得到改善,但從創作端尋找內因也不失為一種促進行業向前發展的有效方式。期待2023行業回暖。
不久前,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曾表示,如果按照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642億元計算,2020年~2022年應該創造超過1900億元的票房,但實際上才900多億,疫情三年中國電影一共失去了一千個億。疫情可怕、寒冬難熬,不過2023已然到來,無論是院線還是網絡,電影行業在2022年所經歷的極寒時刻及冷中有暖的成績與驚喜也已經滲透到了2023年。
改變將將開始,機遇和挑戰同樣將將開始,已定檔2023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深海》《交換人生》等重量級影片顯然已經率先給行業帶來了無限希望與曙光。2023,行業是否會觸底反彈?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