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考慮到信息安全與隱私問題,對于互聯網機構的算法監管已經逐漸成為全球性趨勢——不論是在中國還是歐美。其中,去年秋季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批準了一項全面的數據隱私保護制度(《美國數據隱私和保護法案》(H.R.8152))(參考:全球限制互聯網巨頭!(下)。此前,Meta(原臉書)被指控涉嫌算法歧視,利用基于用戶種族、膚色、宗教、性別、身體狀況、家庭狀況和國籍等信息的算法推送房地產廣告,Meta為此支付了11.5054萬美元罰金。美國司法部稱與Meta完成了一個新系統來“解決算法歧視”,這被認為是美國算法監管的一個“關鍵”里程碑。而最新的情況則涉及到蘋果公司,其競爭對手Meta在這其中倒是成為受害者。
蘋果公司被指控在隱私措施方面向消費者撒謊,以獲得對競爭對手的優勢,同時實際上收集大量數據來增加廣告收入。根據周四對該公司提起的兩起潛在集體訴訟,盡管蘋果公司在一場宣傳其隱私保護功能的活動中提出了陳述,但蘋果公司仍在收集用戶數據,并“為第三方攔截提供便利”。其中一項訴訟指控蘋果實施隱私功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廣告收入,而犧牲了其他競爭對手的利益,比如Meta。
蘋果在2021年公布了隱私變化,要求iOS系統的App應用獲得用戶許可,以跟蹤它們在其它App和網站上的活動。該公司向用戶保證,App“無法訪問系統廣告標識符(IDFA)”,也無法收集“識別你或你的設備的信息,如你的電子郵件地址。”這項名為“App追蹤透明度”的功能極大地影響了廣告行業。在周三的季度收益報告中,Meta稱蘋果iOS操作系統的變化使該公司在2022年損失了100億美元的收入。Alphabet和Twitter也出現了類似的收入下降,但幅度沒有這么大(部分原因是其App更新)。而這些針對蘋果的投訴在美國加州和紐約聯邦法院提出,聲稱蘋果違反了默許合同(implied contract,),侵犯了隱私和導致不當得利。在加州提起的訴訟還聲稱存在不公平競爭。
蘋果此前表示,“可識別信息絕不會與第三方共享,也不會用于跨應用和網站跟蹤用戶。所有用于廣告目的的數據都與個人身份無關,蘋果廣告是在去身份數據(de-identified data)的基礎上運作的。”而上述訴訟指控蘋果公司欺騙用戶相信他們的數據受到保護(通過關閉“允許應用程序請求跟蹤”),而實際上蘋果收集和利用了數據,包括瀏覽歷史,通信和個人標識符。蘋果CEO蒂姆·庫克的一份聲明,“隱私是一項基本權利,我們將其融入蘋果的所有產品和服務中。你應該控制你的數據——而不是出價最高的人”。而蘋果的一則廣告則表示:“這是你的數據。iPhone有助于保持這種狀態。”
而訴狀原告方表示:“蘋果知道,這種關于消費者用戶隱私以及禁用或終止這種跟蹤和攔截的保證和承諾是虛假和誤導的”。原告方指出,軟件公司Mysk的安全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據稱發現,蘋果的隱私設置并沒有阻止該公司收集數據。例如,App Store繼續收集用戶在應用程序上的實時活動信息,除了ID號、使用的設備類型、設備的屏幕分辨率、設備的鍵盤語言以及用戶如何連接到互聯網。它還得出結論,除其他外,股票應用程序跟蹤用戶關注的股票列表、查看和搜索的股票名稱以及用戶看到的新聞文章。研究人員表示,蘋果在蘋果音樂、蘋果電視和書籍等應用程序上收集了類似的數據。“事實上,蘋果移動設備消費者一直在未經他們同意的情況下被監視,”訴訟稱:“蘋果知道這一點。”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