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二十九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CCBN2023)的智慧廣電網絡服務創新論壇上,江蘇有線數據網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林峰以《以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應用創新孵化》為題發表了演講。CCBN就此主題對林峰進行了專訪。
Q1
(相關資料圖)
前期江蘇有線承建國家文化大數據建設的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如何?
林峰:
2020年11月份,江蘇有線獲得了華東區域中心的授牌。接到授牌之后,我們緊鑼密鼓地開展整體的建設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把全江蘇所有文化機構進行了廣泛覆蓋,其中包括13家地市分公司所有文化專網的接入,以及開展在南京和蘇州文化機構的文化專網深度覆蓋工作。
其次,在文化云平臺建設過程中,我們也儲備了大量的數據中心資源,開展了文化基因庫的建設。這些工作目前都在有序開展過程中,已經采集了5家紅色基因庫試點單位的數字化內容,如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和淮海戰役紀念館。同時也做了大屏和小屏端的開發,并應用到學校、社區和黨建一體機上,形成了整體閉環化的消費體驗和消費服務模式的創新。
另外,在交易平臺側,我們還和江蘇省文交所一起開展了文化交易平臺建設和開發。接下來會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資產的采集和數字化呈現,最終形成文化交易這樣一種閉環式的體驗,形成從消費側到需求側場景化的開發和服務。
Q2
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對推動廣電網絡轉型升級有何機遇?
林峰: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在“十四五”新基建和數字化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整體的業務模型和業務形態都發生了變化。如何抓住文化數字化建設的機遇和浪潮,是廣電企業要去深入理解和開展的。
第一個機會是在新基建領域,例如數據中心算力、網絡服務以及5G無線的覆蓋。文化數字化的開發過程會給廣電帶來很好的機會,特別是在新基建領域,因為近兩年廣電網絡通過規模式發展以及國網公司的成立和整合,在網絡側和有線無線5G側都形成了廣泛的用戶群體和技術的積累。
另一個機會是在數字化采集和數字化加工方面。例如,在全國有5000多家紀念館、博物館,僅在江蘇省蘇州市,就有100多家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館藏了大量的實體化展品和藏品。通過3D掃描和建模把這些展品和藏品活化出來,形成數字化資產和數字化內容,這是我們文化大數據要做的第一步工作。所以,數字是核心資產,數據內容是核心生產要素,這點在文化數字化以及今年剛發布的數字經濟、數字中國里面均有所提及。
第三個機會,文化數字化是一個廣泛的生態圈,因為在具體工作推動過程中,不僅依靠廣電一家來完成這項工作,而是需要上下游很多生態企業來推動。如何把位于上下游的生態企業串聯起來,形成一種整體的服務體系建設,這是我們的第三個機會。總之,我認為把握住以上三個方面的機會,會給我們廣電的“智慧廣電”戰略轉型帶來很大的優勢。
Q3
江蘇有線在文化數字化建設方面有哪些創新?成效如何?
林峰:
第一個成效是在產品創新領域。我們做了一些一體化機柜和黨建一體機,這些終端產品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比如說,文化機構普遍具有文化含量較高但科技含量較低的特點,其信息化系統建設能力和投入水平都不是很高。但是這幾年,通過數字化的建設,這些機構也都積累了很多的書畫內容,但它的存儲模式和存儲環境都比較堪憂。所以我們開發和生產出一體化機柜,把數據中心化、小型化,類似把UPS電池和空調集中到一起,一個機柜就形成了一個數據中心,把數字化資產存入到這樣一個“保險箱”里面來,這個一體化機柜不會因為斷電或缺乏專業人員等情況而造成損失。因為我們可以遠程通過云端對其進行運維,這是在生產端為其提供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成效是在內容創新領域。我們采集了這么多內容,如何把這些內容向消費者或潛在用戶進行傳遞就是一個創新。例如,我們將紅色基因庫的優質內容,通過黨建一體機呈現出來,黨建一體機可以擺放在一些場館和場所里,給一些紅色活動提供內容,比如基層黨員學黨史,學校開展紅色教育、紅色資源、紅色文化進校園等。
第三個成效是在應用創新領域,依托于我們大屏端的經驗,把我們所采集的紅色內容做成專題和專區,然后通過家庭電視傳到千家萬戶里面去。這樣可以廣泛服務老百姓,讓老百姓在第一時間學習和了解我們的紅色文化、紅色知識,以及我們博物館的一些館藏文物知識。
Q4
未來,江蘇有線在智慧廣電應用方面有哪些新布局?將會著力于哪些方面?
林峰:
在未來,江蘇有線將會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的新布局。
第一,把一些標準紀念館和科學院機構的力量組合起來。現在,江蘇有線有兩個重點實驗室,一個是HiNOC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應用實驗室,另外一個是廣電5G融合接入實驗室。這兩個重點實驗室的牌子均由廣電總局給發放,是接下來的重點依托對象。我們也希望結合高校的科教資源和社會上的生態資源,來共同打造一個關于創新融合試驗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應用。
第二,我們在人才側也希望跟各大高校合作,來培養文化科技類的融合型人才,這是接下來重點要去做的一些嘗試。因為,廣電發展到今天,特別是在電視端,面臨著很多阻礙和沖擊,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如何開發新產品、新思路,來將我們推向更高、更廣闊的市場,這需要在人才側加以解決。我們通過聯合高校以及產業,對人才進行培養和培訓,共同培養出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
另外,我們也可通過省委宣傳部給予我們的職能和要求,來打造我們文化類的特色產業,例如,利用長江、大江大河在江蘇交匯處的優勢,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這樣的數字云平臺,同時服務于沿江公共文化機構,從而開拓文化領域的新陣地。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