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26日上午,中國避暑旅游發展報告發布會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舉行。此次發布會由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恩施州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利川市人民政府承辦,主題為“避暑旅游 美好生活”。《全國避暑旅游發展報告》《2023年全國避暑旅游城市研究報告》《消夏避暑夜游報告》《恩施州避暑旅游發展報告》《利川市夏季避暑旅游氣候適宜度分析報告》等多項專題報告在會上重磅發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任朱小祥,文化和旅游部產業司產業融合處處長齊斌,恩施州委副書記、州長夏錫璠,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陳武斌,恩施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向紅林,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書記劉智勇,恩施州政府副州長楊盛僚等領導出席此次發布會,全國120余個市(州)、縣(區)分管領導及文旅部門、氣象部門負責人,國內旅游、氣象、康養領域知名學者等參加發布會。
利川騰龍洞資料圖(來源:CFP)
會上,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發表《文旅融合的深度與避暑康養的廣度》主題演講。戴斌指出,一個好的旅游目的地,一定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主客共享、近悅遠來才是當代旅游發展的流量密碼。經過近十年的培育,避暑旅游已經完成了概念導入期,正在步入政策促進和商業實踐的新階段。避暑旅游正當時,已經成為廣大游客、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的新共識。今年端午節,北京等主要客源城市迎來了罕見高溫天氣,進一步推高了人民群眾的異地避暑旅游需求。
戴斌進一步指出,過去十年間,我國培育了一批資源價值彰顯、市場廣泛認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比如江西廬山、安徽黃山、湖北利川等;建設了一批相互支撐的避暑項目、破圈而出的出圈產品,比如未來海岸威海的海上公園、利川蘇馬蕩等;形成了一批品牌支撐度高、資源整合力強的避暑旅游專業運營商。戴斌強調,從概念導入到商業實踐的過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系統研究和科學把握旅游市場規律,特別是旅游者的空間流向和消費特征。要在發展康養度假旅游新業態的同時,主動適應旅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更加理性地看待康養度假市場,從政府規劃、投資機構和市場發育幾個方面穩步推進,推動避暑旅游、康養旅游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任朱小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陳武斌、恩施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楊勝僚分別致辭。朱小祥表示,開發避暑旅游氣候產品,市場空間巨大。希望通過氣象部門、文旅部門的專業評估,從氣候舒適度、災害綜合風險、景觀觀賞度、旅游服務質量等方面對避暑旅游指標進行更為科學的綜合分析,充分發揮避暑消費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為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水平、推動恩施州乃至全國避暑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陳武斌介紹了湖北省深厚的文化底蘊、富集的遺產資源、優質的旅游稟賦和避暑旅游發展成效,表示要以舉辦此次發布會為契機,踐行“兩山”理念,發揮資源優勢,推動避暑度假游與休閑康養游、文化體驗游、生態觀光游融合發展,全力支持恩施州以避暑旅游發展為切入點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不斷開創湖北旅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楊盛僚介紹了恩施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推介了恩施州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表示要乘借中國避暑旅游發展報告會在恩施州舉辦的東風,虛心學習借鑒業內經驗,全面轉化運用會議成果,持續擦亮避暑旅游金字招牌,進一步豐富康養旅游、文化旅游、運動旅游、休閑旅游、城市旅游等產品供給,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
在研究報告發布環節,中國旅游研究院戰略所所長吳普發布《全國避暑旅游發展報告》,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席慕建利發布《2023年全國避暑旅游城市研究報告》《利川市夏季避暑旅游氣候適宜度分析報告》,中國旅游研究院戰略所博士后焦念濤發布《恩施州避暑旅游發展報告》,中國旅游研究院產業所趙一靜博士發布《消夏避暑夜游報告》。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媒體資源運營中心主任白靜玉作《避暑旅游氣候資源媒體宣傳現狀與趨勢》報告,候鳥作家鄭國華分享旅居利川的故事。
會上還公布了“2023避暑旅游優選地”名單,并為云南大理、湖北神農架等20個地級市,以及湖北利川、四川九寨溝、陜西太白等20個縣級市授牌。
據了解,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2市6縣,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森林覆蓋率近7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以上,夏天平均氣溫22℃,是“祖國三大后花園”之一、中國十大熱點避暑旅游城市之一、國內十大網紅旅游目的地之一,享有“世界硒都”“華中藥庫”“鄂西林海”“中國天然氧吧”等美譽。近年來,恩施州堅持把生態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實現“兩山”轉化的最佳途徑,充分彰顯“土、硒、茶、涼、綠”特色資源優勢,正在著力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現有1處世界文化遺產—咸豐唐崖土司城址,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恩施玉露制作技藝,3家5A級景區、21家4A級景區、5家省級旅游度假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