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皛 編輯袁暢
業內一直備受關注的“基金降費率”又出了一個實際案例。
6月26日,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對外公告 ,把旗下一只混合基金的管理費從1.2%下降到0.4%(每年),托管費從0.4%下調到0.2%(每年)。
【資料圖】
此次案例中,基金管理費率的下調幅度達到三分之二,托管費也直接砍半,在近期業績同類案例中力度相當大,也激起了市場相當大的關注和討論。
公募基金究竟應該如何收費?
怎么樣的費率對投資者的長遠利益更有利?
這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費率“腰斬”以上案例
6月26日,泰信基金公告, 為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成本,經與基金托管人中國銀行協商一致,并報監管機構備案,公司決定自2023年6月26日起,下調 泰信鑫利混合基金的基金管理費率、基金托管費率,同時,相應修訂相關條款。
具體來說,該基金的管理費率由1.2%/年下調為0.4%/年,托管費率由0.2%/年下調為0.1%/年。
這么說吧,該基金的托管費率“腰斬”,管理費率直接“膝蓋斬”。
涉及偏債混合產品
是什么樣的產品做出如此激烈的下調費率動作呢?
答案是一只投資偏向債券的混合型基金產品。
招募說明書顯示,泰信鑫利為混合型基金,基金的投資組合比例為:股票占基金資產的比例不超過30%。
在Wind的分類中,該基金屬于偏債混合基金。即,基金的主要資產投向債券,小部分資產可以投向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偏債混合產品常常成為公募機構為渠道或某些大型機構“定制”的產品類型,雖然我們無法確定泰信鑫利是否屬于這種情況。
同類產品費率彈性較大
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目前市場上正常運營的偏債混合基金, 管理費率大約在0.3%-1.5%區間,平均費率水平則在0.76~0.81%之間。
上述統計證實了以下兩個情況:
1、泰信鑫利基金原來的兩費水平在同類產品中處于偏高位置。
2、經過這次調整后,泰信鑫利從較高費率的偏債混合基金變成了同類費率較低的產品。
所為何故?
盡管業界呼聲較高,但公募基金下調費率并不是行業通行的慣例。
那么,一些基金采取比較幅度大的降低費率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答案無非以下幾種:
其一、響應市場的呼聲,滿足投資者的心理需求,降低持有人的長期投資成本。
其二、滿足特定持有人或銷售的需求,刺激基金規模增長,擺脫產品運營上的困局。
其三、產品可能存在暗中的“轉型”,比如從主動型產品向絕對收益產品轉型,后者通常伴隨費率調整。
其四、其他情況。
年內至少60只下調
事實上,泰信鑫利的案例,絕非孤例。
根據Wind數據的統計,2023年初以來,業內至少有 60只基金下調了管理費率,其中絕大部分基金同步下調了托管費率(同一基金的不同份額合并計算)。
其中,過半數為偏固收的產品。
下調步子最“凌厲”的是某公司旗下的聚利基金,5月下旬,它公告降低管理費率、托管費率。
其中,管理費率從調整前的1.5%降低調整后的0.3%,直接 怒降八成,成為了年內管理費率降低得最多的基金之一。
降費后,它的管理費率也進入了偏債混合基金中最低的水平。
和它同一管理費率水平的偏債基金,幾乎只有這一家的另一只同期調整費率的偏債混合基金。
新成立基金費率相對較低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情況是,2023年成立的基金,部分類型的平均費率要低于此前成立的基金。
尤其是國際(QDII)混合型基金、債券型FOF基金、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管理費率平均減少了0.1個百分點以上,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管理費率也平均減少了0.05個百分點以上。
這和業內傳說的,費率降低從新產品做起的說法,有點“不謀而合”。
降費同時應提高資產配置能力
近些時候,或許是業績的壓力,或是投資者對費用支出的敏感性增加,降費率的呼聲漸起。
不僅是公募基金,包括理財子的產品,也出現了降費的現象。
中金公司6月有觀點提到,減費讓利一定程度 是穩定產品資金來源、激勵改善產品業績的有效手段,而行業整體費率中樞則需取決于行業發展階段以及參與機構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
他們觀察到,浮動管理費的收費方式在公募基金中較為少見,年初至今僅少部分公募基金下調費率,其中 主要以固收+基金為主。
他們總結,國內資管和財富機構應當創新更多的收費模式和基金份額,同時提高資產配置硬實力,才能實現投資者凈收益和機構利潤的雙贏。
另外,也有其他業內專業人士指出, 各種基金收費模式沒有絕對的好壞。
過度追求低費率,可能導致基金投資管理的長期質量缺失,人才流失。后者對投資者的長期利益并沒有好處。
中金公司部分觀點摘自:《從資管產品費率創新談起》
分析員王子瑜SAC執證編號:S0080522070019;
分析員張帥帥SAC執證編號:S0080516060001;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