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MWC上海正在進行中,在中國移動6G協同創新論壇上,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王曉云表示,當前6G迎來關鍵時間節點,ITU明確6G愿景與指標體系,工信部全球率先將6GHz用于5G/6G系統,6G研發進入加速期。
【資料圖】
“3+10+1”6G技術體系布局
王曉云指出,ITU技術指標不是單點技術的要求,而是網絡系統性的要求,技術布局需從網絡整體出發、系統思考。中國移動加強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強化關鍵技術系統性創新,打造6G科學實驗裝置,形成“3+10+1”的6G技術體系布局。
即在無線通信、無線組網和網絡架構3個方面,布局10個技術方向:①超大規模天線、②空口AI、③新型無線傳輸、④異構融合組網、⑤通感一體化、⑥新型無源物聯、⑦新型網絡架構、⑧內生安全、⑨空天地一體、⑩數字孿生網絡,通過1套科學裝置,構建開放的場景化的研發與試驗環境。
這其中,中國移動以需求為牽引、問題為導向,做好“網絡+融合創新”,中關村泛聯院、清華大學-中國移動聯合研究院等新型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基礎理論和原型樣機研究,中興、華為等產業合作伙伴確保技術向標準、產品及應用轉化。
發布10大技術方向重要成果
王曉云介紹,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G課題10項,貫通從理論、技術到樣機創新全鏈條,提出一批原創技術,聯合高校發布業界領先的6G技術樣機10余項。
其中,新型網絡架構是6G系統頂層設計的重要基礎,面向6G網絡覆蓋全域化、性能沉浸化、要素融合化、網絡平臺化的發展趨勢,前瞻性設計一套基礎網絡架構、滿足多樣化的信息服務需求至關重要。中國移動在業界首次系統化“三體四層五面”6G網絡架構設計,獲得院士專家高度評價。并且,針對6G全服務化、分布式自治網絡、數字孿生網絡以及內生確定性網絡,中國移動已經形成一系列技術研究成果。
感知是6G網絡全新能力,賦能網絡從傳遞信息到感知世界的重大變化。依托“網”的優勢,提出網絡協作通感技術,該技術具有無自干擾、多節點協作提高感知精度等技術優勢,可無需改動硬件低成本實現。
針對6G頻段更多、更高及非蜂窩組網技術趨勢,設計全頻段協同自適應組網架構,實現新頻段即插即用,提出空口校準等技術,提升無蜂窩多點協作效率。
會上,中國移動聯合載體合作伙伴發布6G無線環境預測與重建平臺、6G網絡協作通感原型樣機、6G新型空口驗證平臺、6G RIS無線控制系統原型樣機、6G超大規模協作MIMO試驗系統、6G空分復用無線光通信系統、6G多模態語義通信原型系統、6G射頻與可見光融合通信系統,對關鍵技術進行可行性驗證,加速6G候選技術評估和技術路徑研判。
與此同時,中國移動加快打造6G科學裝置并取得積極進展,研發6G系統級、鏈路級仿真評估平臺,支持通感一體、空口AI等關鍵技術仿真評估,為技術研發提供重要依據。
王曉云表示,中國移動將積極融入6G國家創新大局,擔綱國家創新的主力軍、國內外標準組織的排頭兵、原創技術的先行者和學術交流的生力軍,引領6G創新發展。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