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記者 劉賽希)一望無垠的綠色麥田里,一株株頎秀的玉米麥拔節向上。8月20日上午,“走進區域看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京津冀實踐”網絡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走訪團來到滄州市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麥種植區。曾經的“低產量”“禿地片兒”已蝶變為高產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渤海糧倉”。
8月20日,“走進區域看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京津冀實踐”網絡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走訪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麥種植區。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邢鵬飛 攝
【資料圖】
科技改變命運 “不毛之地”厚積薄發
黃驊的旱堿麥最早種植品種是“小紅芒”,畝產僅有50公斤,產量低。后來種上冀麥32品種,產量達到了150公斤。但是黃驊臨海,冀麥32品種株高超過1米,大風吹過,麥子倒伏,會嚴重影響收成。
數年時間里,農技人員圍繞旱堿麥種植中的“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通過開挖排瀝溝排鹽、深松深耕、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實施了30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使土壤得到了改善,種植技術得到了改良。
目前,黃驊市主要培育推廣了捷麥19、滄麥6002、滄麥6005等高產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畝產基本穩定在250-300公斤,改變了該片區不適應種植的歷史。
用好鹽堿地 種好中國糧
旱堿麥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每年9月至10月播種,第二年6月收割,生長周期將近9個月。富含鈣、鉀、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也高于國際標準。出粉率高,濕面筋含量多,這樣就形成了和面不黏手、韌性強的特性,蒸出來的饅頭、面花等食品,麥香濃郁、軟綿筋道。
近幾年來,黃驊市深入挖掘旱堿麥的獨特品質,通過標準化種植、精細化加工,結合當地特色,不斷研發產品種類,拓展產業鏈條。
為充分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滄州市堅持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對旱堿麥種植土地改造、新品種應用選擇、播種管理、生物有機肥施用等全過程生產技術標準深入研究,實行了統一標準、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確保了旱堿麥品質。目前,滄州市已培育規模化種植經營主體40余家,全市旱堿麥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0.2萬畝,2022年總產量達22.37萬噸。
旱堿麥出粉率在76%左右,蛋白質含量13%-16%,高于普通面粉2%-4%,鈣鉀鐵鋅等微量元素含量豐富,面粉韌性強、耐蒸煮,面制食品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目前,以旱堿麥為原料的高筋小麥粉、面花等產品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里,旱堿麥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麥粒”。
8月20日,“走進區域看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京津冀實踐”網絡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走訪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麥種植區,察看夏玉米的長勢。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邢鵬飛 攝
麥收圓滿“收官”夏玉米長勢良好
到今年6月20日,滄州市531.1萬畝小麥全部收獲,單產、面積、總產實現“三增加”,夏糧再獲豐收。目前滄州市已經進入夏管階段,氣象服務人員建議種植戶及時除草、合理施肥,確保玉米拔節前后養分供給充足,并做好病蟲害監測防治工作。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繼續做好秋糧服務,通過微信群、大喇叭、短信等渠道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重要天氣預報等服務信息,提醒種植戶采取防范措施。
“9月中下旬,夏玉米將迎來豐收,預計畝產籽粒約400公斤以上。”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農業科科長楊樹昌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