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田野風光
核心提示
為鼓勵和引導文旅經濟領域企事業單位及相關專長技術(技能)和管理人才深入鄉村、扎根鄉村、服務鄉村,作為鄉村文旅運營官開展“一村一員”特派精準服務,今年1月3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圍內試點實施文旅特派員制度。經過半年多的實踐探索,15個鄉村振興重點縣的66個特色村在首批文旅特派員的引領運營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試點工作獲得了哪些有益經驗?近日,記者深入廈門、三明、福州、漳州等地鄉村進行了調查采訪。
(資料圖片)
偏遠村莊的“華麗變身”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暑假期間,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面前埔村的三五丘七彩田園,迎來一撥又一撥的親子游客,他們有的在田間地頭采摘蔬果,有的動手體驗下田種稻、入塘摸魚等農耕生活,還有的在悠閑漫步觀賞山村美景。
面前埔村位于翔安北部,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種植為基礎的山區村莊,村民祖祖輩輩以種茄子和辣椒為生,收入受市場供需影響,很不穩定。
這里曾是廈門最偏僻的村莊之一,文旅特派員吳泗海的到來,讓這個偏遠山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吳泗海不是廈門人,之前他的身份是杭州華清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總經理。駐點面前埔村后,吳泗海發揮自身優勢,改變傳統種植做法,結合田地特點和中小學生研學市場需求,為面前埔村量身定制了系列研學課程。
“數千年的水稻文化從哪里發源?怎么傳承的?它如何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小小一粒大米,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我們習以為常的餐桌主食,它的生長過程是什么樣的?”
這個“一粒米怎么來的”勞動研學課程在三五丘七彩田園里展開,深受學生歡迎。如今,面前埔村成了研學部落,不少學校將學生往村里送。
今年年初,吳泗海及團隊在其經營的三五丘七彩田園內,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高新蔬菜品種,進行大地景觀打造。走進田園里,只見不同顏色蔬菜成區塊排列,綠色菠菜、紫色甘藍、臺灣藜麥、即食胡蘿卜……各類稀罕蔬菜品種讓人目不暇接;還有彩帶區、鉛筆墻、盆景蔬菜等一系列的創意產品。
參與活動的廈門市民楊敏和同事帶著上小學的小朋友們一起來研學。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兩個家庭難得有機會親近大自然,看著孩子們嬉笑著玩得開心,楊敏欣慰地說:“這種文旅方式,讓孩子每一次都了解世界多一點,因為親手勞作是認知的最直觀路徑。”
作為我省首批文旅特派員、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吳泗海給自己的定位是“面前埔村田園綜合體總規劃師、落地執行者”。
“以特色農業為基,以文化為抓手,打造集農耕文化和研學教育為一體的新一代田園綜合體項目,彰顯地方特色,為鄉村振興貢獻有益的地方探索,是我們的目標。”吳泗海說,隨著鄉村文旅的推動發展,村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古宅溪水清了,環境美了,產業興旺了,村民的角色也變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回鄉從事鄉村旅游業務,吃上旅游飯,“大家的幸福感、獲得感提高了,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到8月中旬,該村已累計吸引20多萬人次游客,其中有100多個外地考察團,實現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為面前埔村的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6月21日晚,廈門市“非遺在社區·百社計劃”活動在面前埔村舉行。主會場三五丘七彩田園設置互動展區、非遺大市集、文藝演出三大區域,活動內容包括專場文藝演出、圩日·非遺大市集、非遺對話·茶桌仔話仙、非遺大講堂、“四季村晚”夏季大聯歡等。
“鄉土文化和非遺傳承是發展鄉村文旅的靈魂。鄉土文化和非遺如何賦能鄉村振興,鄉村非遺如何傳承下去,這是我今年考慮最多的事。”吳泗海表示,擔任文旅特派員后,自己還積極和村干部策劃非遺嘉年華活動,邀請省級非遺翔安拍胸舞、廈門市級非遺翔安車鼓弄等非遺項目到面前埔村展演,將非遺體驗活化為旅游吸引物,讓鄉村旅游更有文化內涵。
架起鄉村與游客間的“直通橋梁”
裹滿花生醬的飄香拌面、優雅苗條的柳葉蒸餃、賦予各種養生功能的神秘燉罐,還有脆嫩爽口的手打扁肉……提起沙縣,總是讓人聯想起美味的沙縣小吃。
從沙縣動車站出來,走福銀高速大約半小時車程,即可到達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村里“尋根追味”小吃街聚集了許多參觀的游客。“一條街上有這么多沙縣小吃品種聚在一起,我今天嘗了好幾種,的確很好吃,而且非常正宗。”江西游客游慶堂品嘗后便豎起大拇指。
2021年11月,為了充分發揮“沙縣小吃第一村”品牌優勢,沙縣區將俞邦村黨支部與周邊松林、儒元、長阜等5個村黨支部進行跨村聯建。翌年1月,由片區6個村經濟合作社合資入股的聯村公司成立,主營小吃、文旅、農特產品。同年引進文旅特派員——福建省沙家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按照“特派員+聯村公司+利益分成”的模式,對聯村公司進行委托管理運營。
“在俞邦村,我們以‘沙縣小吃第一村’為品牌,圍繞小吃、文旅、茶葉、林業等特色產業,打造‘尋根追味’小吃街、‘遇見俞邦’茶社、‘小吃文旅’餐廳、瓦窯民宿群、親子樂園、森林康養步道、龍鳳溪漫游步道、俞邦特產街、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館、龍鱗壩親水平臺、俞邦花海、觀光小火車等42個項目。”元麗麗是沙家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沙家幫成為文旅特派員后,通過提升改造鄉村文旅項目,俞邦村逐步形成了以小吃為主,集研學、住宿、購物、休閑為一體的文旅新業態。
更為關鍵的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沙縣小吃,沙家幫公司探索“電商+直播+助農”模式,豐富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形式,在俞邦村持續開展直播助農活動,挖掘優質農特產品,架起鄉村與游客間的“直通橋梁”。
“小吃書記”IP賬號是沙家幫作為文旅特派員在俞邦村運營的品牌之一。該賬號從村書記的視角,以“助力鄉村振興小吃書記申請出戰”為話題,將6個聯建村黨支部書記組織起來,運用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多個線上新媒體平臺,展示推介沙縣小吃傳統制作工藝及小吃文化、俞邦村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節慶活動等地方文化符號和旅游資源,為俞邦村打開線上流量入口。
“我們作為文旅特派員運營的這幾個月時間,‘小吃書記’抖音號已拍攝視頻29條,總體播放量達到200W+,點贊量達5.5W+,吸引了大批網友關注及轉發,有效地增加了俞邦村的曝光度。”元麗麗說。
助農直播也是“小吃書記”賬號經常開展的直播活動,通過村書記直播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實打實地幫助解決了俞邦村及周邊鄉村農產品銷路問題。
“沙家幫是抖音官方認定品牌服務商。公司現有場地面積6000平方米,我們預留了60余間直播間,在短視頻運營、網紅孵化、電商直播等領域擁有完善運營體系,能提供良好的直播電商氛圍。”元麗麗告訴記者,沙家幫現已孵化“沙縣食堂”“沙家幫沙姐”“我叫俞美人”等多個本土網紅賬號,社會關注度日漸擴大。
不久前,文旅特派員團隊還與聯村公司達成合作,打造運營“尋味俞邦”品牌,開發銷售茶葉、沙縣拌面、小吃配料、農特產品、文創等“俞生有禮”系列伴手禮及小吃制作體驗、紅色研學、共享茶園等文旅產品項目,強化“尋根追味”微信小程序購物平臺及“小吃書記”抖店及特產店建設,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以三產促二產帶一產,推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發展。
“文旅特派員團隊與我們的聯村公司合作以來,已注冊商標2個,開發包括茶葉、拌面、菌菇、冬酒等產品9種,伴手禮3款,建成抖店一個、線上銷售平臺一個、線下特產店一間,各類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突破310萬元。”福建日報社派駐俞邦村第一書記蘇啟任自豪地說。
新機制賦能鄉村振興新活力
與吳泗海、沙家幫團隊一樣,許多文旅特派員正活躍在八閩大地的鄉村中,圍繞鄉村文旅經濟產業精準對接幫扶,探索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
2022年3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實施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全面賦能鄉村振興;今年1月3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關于組織開展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始探索實施文旅特派員制度。
記者從省文旅廳獲悉,這項試點工作旨在引導文旅經濟領域企事業單位及相關專長技術(技能)和管理人才作為鄉村文旅運營官深入鄉村開展“一村一員”特派服務,精準對接幫扶,營造城鄉互動、產業融合、可持續的鄉村文旅經濟發展環境,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
今年5月,經專家評審和公示,我省確定15個鄉村振興重點縣的66個特色村為全省首批文旅特派員試點服務對象。
“這66個首批試點服務對象,大多是文旅資源特色明顯、鄉村產業配套設施比較完善的地方。我們通過資源整合、要素導入、創意賦能,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和文旅人才培養集聚,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省文化和旅游廳產業發展處處長張華明說。
這些特色村遍布全省各設區市——
福州市永泰縣梧桐鎮春光村文旅特派員劉嫻姍,依托自身10多年旅游行業運營經驗,通過盤活村民廢棄的雞鴨舍和碼頭舊倉庫,打造了村里的首家民宿“春光里”,策劃了梧桐鎮大樟溪畔首家露營基地“梧桐灣”,不但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還吸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收。
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楓林村文旅特派員陳軍結合楓林村現有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策劃編制了《永定區龍潭鎮楓林村旅游提升概念規劃書》,提出集中力量打造集研學度假、自駕露營、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直播帶貨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點,推動楓林村蝴蝶蘭產業做優做強,走出了一條由“礦區”向“園區”到“景區”的蝶變之路。
泉州師范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黃文中是從永春鄉村走出去的美術大師,成為永春縣仙夾鎮東里村文旅特派員后,他又回到鄉村、反哺鄉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東里村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將夢中的鄉愁鐫刻成永恒的畫卷。他積極參與策劃籌辦東里村“油桐花藝術節”,以畫為媒,邀請作協、畫協、攝影協會的幾十位詩人、作家、畫家、攝影家到東里村創作采風,詩文畫影共現人文東里,以文藝激活鄉村發展動力,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經過半年多的實踐探索,文旅特派員圍繞鄉村文旅經濟產業開展精準對接幫扶服務,逐步探索建立了文旅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新機制。一批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及文旅企業進鄉村,與66個試點村在創意設計、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等領域開展服務和技術、投資合作,共同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新模式。
結合華安縣全域旅游規劃,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文旅特派員團隊充分挖掘梳理仙都鎮招坑村600多年歷史的“蕩秋千成人禮”傳統特色民俗文化,研發弘揚獨特的“秋千系列”文旅產品,打造“田園上的秋千樂園”,將“秋千文化”與旅游體育體驗深度融合。同時,編撰秋千谷導游詞,開展秋千谷IP設計大賽,指導鄉村民宿經營,制作景區抖音宣傳,為鄉村景點旅游配套服務提供智力支撐。
從個人到團隊,值得關注的是,我省文旅特派員選任對象范圍廣、靈活度高,以“四兩撥千斤”的模式為鄉村的文旅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我們鼓勵文旅特派員發揮自身在文旅經濟領域的專業優勢,整合相關人才資源,組團開展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的全方位服務;鼓勵各類文旅企業投身鄉村,為鄉村導入文旅產業要素,促進科技、人才、信息、資本、市場等資源向鄉村流動;鼓勵各類高校、科研機構與地方政府建立合作關系,牽頭組建多學科融合的專業運營團隊,開展全產業鏈輔導和技術服務。”張華明說。
福建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首創地。“我們在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方案制定過程中,充分吸收了科技特派員的創新模式和成功經驗。”張華明介紹,“下一步,我們還將強化政策引領和保障支撐,制定出臺促進縣域文旅經濟爭先爭優爭效的正向激勵方案,把文旅經濟賦能鄉村振興作為重要考核評價指標;安排省級財政資金對文旅特派員重點項目給予支持,推動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取得新成效,總結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又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和案例。適時舉辦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交流活動,開展經驗分享、互學互鑒,促進區域協作、聯動發展。引導文旅產業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全面賦能鄉村振興、特色發展。”
(記者郭斌文/圖)
記者手記
練好內功,文旅特派員大有作為
福建日報記者郭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旅經濟及相關領域從業人員踴躍進入鄉村,開展廣泛的鄉村文旅實踐活動,成為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引領者、開拓者。在這個過程中,以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制度路線也逐步成型顯效。
文旅賦能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廣闊的鄉村大地,需要大量有情懷、有文化、懂鄉村、會經營的優秀人才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文旅特派員制度就是這樣一個積極的探索:把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與文旅重點項目招商結合起來,調動全系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搭建文旅資源與市場對接的橋梁紐帶,把文旅特派員重點合作項目納入“清新福建”旅游專列沿線重要節點,把試點成果納入全省促進文旅消費重要范疇,擴大文旅特派員試點工作的影響力、推動力,進而持續擴大文旅產品的有效供給。
值得思考的是,“文旅特派員”不是稱號,也不是簡單的“申報+資助”,而應該是全套的制度體系創新和服務體系保障。作為合格的文旅特派員,自身要練好內功、提升本領,方能有所作為。一是要引導發揮好文旅產業“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功能作用,為地方引入和培養優秀人才,把文化和旅游的創新推動力傳播到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賦能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要積極融入鄉村,發揮帶動作用,激活鄉村文化和閑置資產,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注重對農民的引導和提升,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要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實現鄉村的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全方位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
文旅特派員陳軍協助楓林村直播銷售蝴蝶蘭
文旅特派員打造在地農特產品品牌,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
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楓林村蝶戀花營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