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第二十四屆中國眼底病論壇暨國際視網膜研討會(Retina China 2023)近日在重慶舉行。作為高端權威的學術交流平臺,本次大會吸引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數百名專家圍繞最前沿的眼底病診治新進展,采用演講、會議發言等形式與萬余名眼科同行開展學術交流和疑難病例討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細胞基因治療等創新熱點成為熱議話題,推動眼底病和其它學科融合發展。
會上,不少專家將目光聚焦在患者數量日益龐大的老年性黃斑變性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學院執行院長趙明威以及來自圣弗朗西斯科醫院的Daniel Pauleikhoff等多位專家教授,圍繞老年性黃斑變性分別開展了以《中國AMD臨床診療指南解讀》《濕性老年性黃斑變性抗VEGF療法的現有策略和未來方向》為題的演講。
老年性黃斑變性,又稱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以黃斑區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為特征,發病年齡在45歲以上,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患病初期,患者中心視力緩慢下降,視物變形,眼前有注視性暗影,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因出血而導致中心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當下,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性黃斑變性已成為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堪稱老年人的“視力殺手”,預計到2040年,全球患病人數將增長至2.88億人。
今年5月,我國推出了《中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臨床診療指南(2023年)》。國內外抗VEGF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為該指南的更新提供了循證醫學的證據。其中,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作為中國自主創新的生物一類新藥,成功進入指南推薦并為中國人群的研究數據貢獻良多。
在Retina China 2023會議中,趙明威教授對該指南進行了深入解讀。趙明威教授指出,“老年性黃斑變性(AMD)是全球范圍內引起嚴重及不可逆視力損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新生血管性AMD(nAMD)是90%視力嚴重喪失AMD患者的主要病因。根據診療指南顯示,我國 AMD 的患病率從 45—49 歲人群的 2.44%逐漸提升至85—89歲人群的18.98%;患者數量從1990年的1201萬例增加至2015 年的2665萬例,預計到2050年將增加至5519萬例。”
但與龐大患者人群相對的是社會公眾對黃斑變性疾病的認知不足、重視不夠。據了解,我國國民對老年性黃斑病變的公眾知曉率僅為6.8%,認知不夠經常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從而造成視力受損甚至失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普及和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守護老年人眼健康,成為推動健康老齡化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課題。
“在過去十年內,nAMD的診斷和治療手段有了質的飛躍。我們也實現了從診療路徑到診療指南的飛躍”。趙明威教授表示:“隨著我國AMD患病人數持續增加,抗VEGF藥物不斷更新和發展,精準、個體化治療需求的提升,為更好地指導我國眼科醫師的臨床實踐,2023版指南應運而生。這一版指南更多地基于中國證據,對老年性黃斑變性臨床問題給予解答。”
基于中國人群研究數據的“新版AMD診療指南”的推出對于國內眼科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與之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為突破國外專利壁壘研發國產創新技術。
如果說《中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臨床診療指南(2023年)》的更新是近十年來我國對老年性黃斑變性診療的集大成者,那么基因治療就是我國創新實力在醫藥行業的具體表達,將引領行業走向新的發展階段。老年性黃斑變性作為退行性疾病的一種,困擾的絕對不只是老年人本身,病患的護理成本升高、未知的意外風險及家庭幸福指數下降,都是此類疾病帶來的消極影響。國外首款治療眼疾的基因療法Luxturna于2017年獲FDA批準上市,開啟眼科基因治療的新時代。康弘藥業KH631率先加入“眼疾基因療法國際賽道”,目前已在國內8家醫療機構正式啟動藥物臨床試驗,且在北京同仁醫院第一個完成了基因治療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首針的跨越式突破。基因治療出現,為老年黃斑變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展現了中國醫藥研究的蓬勃發展。醫學上的進步除了需要創新精神,還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與科研投入,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改善健康水平。基因療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希望技術能夠成熟得再快些,給更多逐漸陷入黑暗的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帶來真正的光亮。
來源:中國青年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