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首提“共享停車” 正式實施一個月但遭遇難題 北青報記者深入社區(qū)調查——
共享停車難共享天時地利差人和
滿庭芳園小區(qū)共享車位已被停用。攝影/記者 李夢婷
作為本市首部停車治理的地方性法規(guī),《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于今年3月30日獲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最打眼之處就是首提“共享停車”概念,即“推進單位或者個人開展停車泊位有償錯時共享”。在《條例》正式實施即將滿月之際,北京青年報派出多路記者深入社區(qū)、單位、胡同探訪后發(fā)現,共享停車的真實現狀令人擔憂。為何出現地方法規(guī)有了規(guī)定卻難執(zhí)行的情況?共享停車推行中到底阻力何在?
現狀
三月前曾是試點社區(qū)
如今“共享”字跡已模糊
黃寺大街24號院曾作為《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通過后,西城區(qū)首個共享停車位試點社區(qū),當時拿出了 20個居民車位“共享”,社會車輛可以通過APP預約停車,此舉的初衷是方便社會車輛停放,盤活轄區(qū)白天的停車閑置資源。然而三個月過去后,北青報記者再次回訪24號院時,發(fā)現共享停車已“名存實亡”。
北青報記者看到,社區(qū)主路旁“共享車位”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而停車場內空置的共享停車位已經被車主上了地鎖,有的車位甚至有兩把地鎖。據北青報記者現場統(tǒng)計,能辨認出來的共享車位中,14號樓西側3個車位上鎖,18號樓西側2個車位上鎖,20號樓西側2個車位上鎖,3號樓北側2個車位上鎖。
根據德勝街道對共享停車試點3個月進行的統(tǒng)計顯示,黃寺大街24號院的共享停車位使用率并不高,只有21人次使用過共享停車位。多名停車管理員也證實,現在小區(qū)的共享停車位幾乎都不對外了。
北三環(huán)滿庭芳園社區(qū)
共享停車位大量閑置
滿庭芳園位于北三環(huán),小區(qū)旁邊有青云當代大廈、中航工業(yè)青云樓、杰睿大廈等辦公場所。這些上班族白天由于單位車位不足,對在滿庭芳園小區(qū)內進行“共享停車”的呼聲最高。從理論上講,小區(qū)住戶白天外出時把車位出租給附近的上班族,晚上住戶回家,寫字樓的上班族也下班了,剛好可以高效率盤活同一車位。為此,該小區(qū)曾有80多個共享停車位,車主通過安裝“丁丁停車”地鎖和APP實現共享停車,車主上班后在APP上發(fā)布停車信息,需要停車的外來車輛看到停車信息后可開車到相應車位,通過手機APP解鎖車位,每小時停車費3元,價格比外面的停車場便宜一半多。
但北青報記者上周五在滿庭芳園小區(qū)看到, “丁丁停車”APP 上面顯示小區(qū)只有4個共享車位。北青報記者依據編號在小區(qū)北側找到了其中的2個共享車位,但附近有10余個共享車位,卻在“丁丁停車”APP上沒有顯示任何信息,也沒有外來車輛停放,全部處于閑置狀態(tài)。
黃寺大街24號院共享車位長期上地鎖閑置。攝影/記者 李天際
朝陽某社區(qū)
“共享停車”條幅被摘掉
朝陽區(qū)望京某小區(qū)曾經在小區(qū)門口掛過“共享停車,及時挪車,停出一片文明”之類的標語,上周五上午,北青報記者在該小區(qū)看到,小區(qū)內劃分了清晰的車位,既有帶著車號的固定車位,也有臨時車位,但就是沒看到共享停車位,共享停車的標語也沒有找到。小區(qū)居民則告訴北青報記者,那個寫著“共享停車”的標語后來不知何故被撤下了。
此外,北青報記者在東城區(qū)都市馨園小區(qū)和馨怡家園小區(qū)探訪時,保安也都表示小區(qū)內并沒有專門標注出來的共享停車位。
編輯快評
共享停車模式
也應納入“吹哨”范圍
共享停車,這一蘊含著美好城市治理愿景的模式在當下的困境又一次讓我們想到“城市治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深刻意義。毋庸置疑,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門大學問,當前全市各個層面都在積極探索并“固化”許多成功的經驗。
“街鄉(xiāng)吹哨 部門報到”即是一例。在“吹哨”過程中,相關部門的責任感和實干精神都被調動起來,執(zhí)法過程中如此, “共享停車”這一類的民生問題的解決難道不也適用于此嗎?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 基層街道就會有干勁兒,同時不會擔心有些單位“級別比較高 、不愿搭理人”,因為大家心里都裝著“人民”這個中心詞,都是為著“和諧宜居”添磚加瓦。
當然,現代城市治理更要注重“讓數字說話”。例如摸清共享車位底數,分析清楚停車位的現狀分布和數量,排查居民與單位的各個時間段的實際停車需求,找出停車數量差距,統(tǒng)籌資源逐步共享,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科學路徑。
在采訪中北青報記者深刻地體會到,在推進共享停車過程中,如果沒有政府主導,共享停車工作就可能是“一盤散沙”。有了“吹哨”的機制制約,又有了科學解決問題的思路,再加上一個強有力的主導責任主體,停車問題才能真正由“共想”變?yōu)?ldquo;共享”。(文/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