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向員工反向“討薪”!招行追回超5800萬元,業內人士稱將成常態)
已經拿到手的工資又被公司要回去,這樣的事情你經歷過嗎?
(資料圖片)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近日,多家銀行向員工反向“討薪”,引起廣泛關注。其中,招商銀行(600036.SH)2022年追索扣回績效薪酬5824萬元,在已披露數據的上市銀行中最高;渤海銀行(09668.HK)2022年追索扣回370人績效薪酬1760萬元。
這一現象緣起于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銀保監會3月底表示,95%以上銀保機構已制定并實施了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這也意味著,銀行向員工“討薪”或將成為常態。
↑資料圖據IC photo
銀行反向“討薪”
招商銀行追回5824萬元
招商銀行2022年年報披露,為緩釋各類經營和管理風險,根據監管要求及經營管理需要,建立了薪酬延期支付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相關機制。2022年,其執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員工2876人,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5824萬元。
↑截圖自招商銀行2022年年報
渤海銀行2022年年報顯示,對發生違規違紀、因存在明顯過失或未盡到審慎管理義務,導致職責范圍內風險超常暴露等情形的相關責任人,追索扣回其相應期限內的績效薪酬。2022年,該行追索扣回370人績效薪酬1760萬元,相當于人均被追回4.76萬元。
此外,城農商行中,九江銀行(06190.HK)2022年績效追索扣回總金額163萬元。
除上述三家銀行外,據南都·灣財社記者不完全統計,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上市銀行,均在2022年度報告中披露了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情況。
實際上,此前已有銀行向高管和員工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的先例。例如,山西5家城商行合并重組期間,對61名高管和關鍵崗位人員追索扣回績效薪酬3359萬元。
“追薪”或將常態化
95%以上銀保機構已制定相關制度
所謂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是指金融企業的高管和對風險有直接或重要影響崗位的員工,在自身職責內未能勤勉盡責,發生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或造成重大風險損失的,金融企業不僅可以止付未支付的部分或全部薪酬,并且可以對已經發放的績效薪酬予以追回。
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是金融業薪酬調整的重要內容。這一制度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根據風險暴露情況追回不當發放的績效薪酬,強化薪酬與風險承擔的一致性。
近些年來,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在監管的推動下不斷完善。
2010年,原銀監會印發的《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首次提及,商業銀行應制定績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規定。
2018年,銀保監會印發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行為管理指引》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針對高級管理人員及關鍵崗位人員制定與其行為掛鉤的績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制度。
2020年的《商業銀行法》(修改意見稿)中,新增“商業銀行應建立與本銀行風險水平相適應的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機制”的規定。
2021年,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建立完善銀行保險機構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的指導意見》,完善了這一制度的更多細節。
2022年8月,財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明確金融企業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也適用于離職和退休人員。
2023年3月24日,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健全公司治理三年行動取得明顯成效》一文。其中提到,截至目前,95%以上銀保機構已制定并實施了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特別是在一些高風險機構,相關制度為追究違規高管責任、挽回資產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圖自銀保監會官網
據南都·灣財社報道,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從長遠來看,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建立薪酬追索扣回機制肯定會成為常態,但要使得銀行員工尤其是高管的薪酬體系與其審慎性風險承擔行為有效掛鉤,僅建立這一機制是不夠的。“根本在于要加快推出并運用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手段,完善銀行薪酬結構,避免因短視行為導致銀行風險的積累、影響銀行的長遠利益,增強合規經營、穩健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p>
編輯 余冬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