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還意猶未盡,2023年的最后一天已經到來。本月,港、A市場表現如何?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港股高歌猛進后,新一輪調整開始?
【資料圖】
因為中間穿插春節,所以本月港股在共18個交易日中先揚后抑,不過整體來看,2023年首月港股市場還是表現不錯的。
春節前期,港股一直處于上揚態勢,雖然在農歷兔年迎來了開門紅,但在本月最后兩個交易日調整加劇。
繼昨日跌勢之后,今日港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截止收盤,恒生科技指數跌0.82%,恒生指數跌1.03%,國企指數跌0.95%。雖然近兩日港股持續走低,不過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會繼續保持對中國股票的增持評級,建議投資者抓住當前機會逢低買入。
總得來看,月初至今,港股三大指數均漲超10%。其中,恒生科技指數累漲10.02%,恒生指數累漲10.42%,國企指數累漲10.7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截至1月31日的近三個月內,恒生科技指數較區間內最低點反彈約60%,而恒生指數漲幅較區間內最低點反彈約47%。
在月度漲幅前五的個股(總市值在100億港元以上,日均成交額在5000萬港元以上)中,諾輝健康-B月度大漲超72%,弘業期貨漲超59%,紅星美凱龍漲超50%,創維集團漲超49%,力勁科技漲超41%。
而在月度跌幅榜前五的個股(總市值在100億港元以上,日均成交額在5000萬港元以上)中,周黑鴨跌超23%,君實生物跌超21%,山東新華制藥股份跌超18%,奈雪的茶跌超16%,時代天使跌超12%。
東吳證券在1月29日的報告中指出,從市盈率回歸和盈利修復來看,恒生指數迄今的反彈定價了疫情放開后復蘇67%,仍存在13%的上漲空間。該機構表示,通過計算發現,當前人民幣匯率對于疫后復蘇的定價最為充分,超過了90%;而A股、港股以及債券收益率的這一定價均在60%-70%之間,這也意味著“看多中國”還有下半場。
國海證券認為,2023年3月兩會之前港股的風險總體而言相對可控,需要擔心的反而是2023年3-4月港股行情能否持續,但不是2023年2月。盡管認為2023年2月可能是港股1季度行情的后半段,也不應在2023年2月初就過分擔憂。
該機構表示,金融市場是龐大的,何況外資在港股有定價權,從北上資金就可以看出外資對我國經濟的樂觀,其并不擔心“我預期了你的預期”,盡管逆向思考和打好投資“提前量”很重要,但是趨勢也很重要。
A股“春季躁動”
A股1月主要指數普遍上漲,成長板塊相對占優。
截止1月31日,創業板指漲幅居前,累計上漲9.97%;上證指數漲幅最小,月度累漲5.39%;深證成指漲8.94%,科創50漲5.67%。
行業方面,1月各行業也普遍上漲,其中,有色金屬、計算機、電力設備、汽車、機械設備等板塊漲幅居前,而社會服務、綜合及商貿零售等行業的表現相對較差。
在月度漲幅前五的個股(總市值在500億元以上)中,深信服累計上漲超34%,聯泓新科漲超38%,藍思科技漲超26%,固德威漲超25%,洛陽鉬業漲超24%,
月度跌幅榜前五的個股(總市值在500億元以上)中,瀾起科技跌超11%,中國人壽、君實生物跌超8%,華熙生物、海南機場跌超7%。
展望后市,粵開證券指出,從歷史回測來看,春節過后A股整體上漲概率較大,“春季躁動”日歷效應明顯,過去十年春節過后主要寬基指數月度上漲概率超過70%,創業板平均漲幅較大。另外春節消費回暖推勱經濟預期上行,疊加年報披露窗口臨近推動盈利預期改善,外資持續流入推動風險偏好上升,2月A股有望迎來“春季躁動”行情。
配置方面建議:1)關注各地政策利好的行業板塊,把握擴內需政策下的綠色智能家電等大消費板塊機會。2)關注業績超預期,基本面彈性較大板塊的投資機會。3)處亍估值相對低位的大金融板塊。
中信策略也表示,春節期間出行大超預期,投資者情緒和信心加速提振,2月A股彈性看科創成長,港股彈性看內需復蘇,A股內外資接力效應會更加明顯,活躍資金接力配置資金尋找洼地,全面修復行情正在途中,建議繼續增配高彈性成長洼地。
短期配置上,建議繼續增配機構倉位低、產業邏輯順、業績彈性大的品種,如醫藥醫療、信創和數字經濟,以及機械、化工和環保板塊當中專精特新個股。
關鍵詞: 2023首月收官A股春季躁動 港股會否迎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