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人才強,則軟件強。8月20日,第十二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在南京圓滿落下帷幕。
大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已成為軟件產業發展與高校軟件人才培養緊密結合、深度對接的重要平臺。本屆大賽歷時一年,共吸引來自全國31個省份的800多所高校、5767支賽隊參賽,成為軟件行業具備標桿屬性的重大賽事。
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胡廣杰指出,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近年來,江蘇省深入推進軟件領域產教融合,全省數字經濟規模超5萬億元、軟件產業規模超1.3萬億元,擁有全國軟件百強企業9家、軟件領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家,南京、蘇州、無錫先后獲評“中國軟件名城”。今后,江蘇省將著力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抓研發,建好用好國家EDA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推進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二是抓生態,推動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向世界級集群躍升,高標準建設南京、無錫、蘇州三個中國軟件名城;三是抓應用,完善應用推廣機制,支持睿知工業軟件等國產軟件研發和市場拓展;四是抓人才,強化高校軟件學科建設,完善校企聯合和產學研合作培養機制。
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發布了“新時期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報告”。張立表示,當前軟件產業校企合作中值得借鑒的有三大合作模式: 一是貫穿人才培養多環節的產學結合模式,二是連通技術創新全流程的產研協同模式,三是覆蓋多主體、全鏈條的生態共建模式。整體來看,當前軟件人才已經呈現出規模化、集聚化、復合型發展的特征。但是從保障國家軟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視角看,人才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容忽視,這個問題單靠高校難以解決,單靠企業也難以解決,迫切需要產學研用各方合力來推動解決。
本屆大賽經過區域賽、初賽層層篩選,有387支賽隊晉級決賽,215支賽隊參加現場總決賽,分20個賽題展開。全國總決賽經過兩輪比賽,最終決出一等獎隊伍25支(含特別獎一名),二等獎隊伍102支,三等獎隊伍260支。獲得“中國軟件杯”大賽特別獎的是來自中山大學的“小米加步槍”賽隊,大賽評委會專家表示,該生具有很強的軟件工程開發能力,憑一人之力完成了整個項目,代碼量多達三萬行,在我國信創平臺上進行數據工具鏈的適配,為國產硬件的生態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特別獎獲得8萬元獎勵,參賽賽隊累計獲得近百萬元賽事獎勵。本次大賽頒發了9個企業突出貢獻獎、25個最佳指導教師獎、10個產教融合創新獎、70個最佳學校組織獎和18個最佳地方組織獎,以表彰企業、學校、老師以及相關地方工信部門及教育系統做出的貢獻。
“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自2012年啟程以來,從最初1687支參賽隊伍發展到今年5767支,聯手300多家企業、解決了400多項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幫助近4萬名參賽學生獲得深造、實習、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通過投融資對接會,許多參賽作品也都成功孵化,開花結果。
送走十二屆,迎來十三屆。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蘇省等主承辦單位共同啟動第十三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持續推動大賽成長壯大,著力將大賽打造成軟件業校企聯動、產教融合的主要平臺,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沈楊 俞海 編輯/國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