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微信公眾號“考古匯”26日對外發布考古發掘報告稱,當地考古人員在陽泉市發現戰國時代水井遺存,實證2400年前筑井技術。
2019年,在陽泉市洪城北路東平坦垴村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項目建設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一口水井,經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陽泉市文物管理中心聯合對該井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水井地處山西省陽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平坦垴村西部,北距平坦垴古城北墻570米,南距桃河1300米。水井位于桃河北岸的二級階地上,北為福安小區,東為洪東小區,南為青年街,西為洪城北路,東經113°33′58.2",北緯37°52′32.0",海拔697米(圖一)。在發掘期間,考古隊對水井周邊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未發現有其他遺存。水井內出土數量較多的陶、骨、鐵、木等遺物。現將本次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資料圖)
圖一平坦垴水井J1位置示意圖
一、層位關系
由于后期人類活動及安置房項目的施工,水井上部無存,導致水井開口層位情況不明。目前水井井口距地表深約16米,井底距地表深約25米。根據水井所在地區的地質勘探報告來看,地基土自上而下共可分為8層,參照地基土各層的厚度來推算,距地表深16米的位置大體處在第③層(層厚8.3~20.6米)和第④層(層厚12.3~27.5米)之間,即可能距地表深約14.5~26.8米;距地表深25米的位置處在第④層之中,據此可推測,水井的現狀開口層位最可能處于第③層下,打破第④層。地質勘探報告中指出第④層為褐色~紅褐色卵石層,從發掘情況來看,井底為紅褐色卵石層,說明井未完全打破第④層,底部仍處在第④層之中。
二、水井結構
水井可分為井口、井圈、井底三部分。井口平面略呈圓形(圖二),口、底相若,直壁,局部傾斜,平底,底部凹凸不平。口徑近5米,底徑5米,殘深9米。井圈是用支護木層疊壘砌而成,井圈與井壁之間緊密貼合(圖三)。井圈平面呈九邊形,自上而下尚存38層,每一層皆用九根支護木榫卯相互銜接而成為閉合一周的井圈(圖四),從井口清理狀況來看,在每根支護木中部外側相對應的井壁上,都掏挖有一個半圓形(或半橢圓形)的壁坑(圖五),井圈口徑4.5米,底徑4.5米。支護木多為柏木,基本保持木頭原狀,有的支護木上甚至還整體保留有樹皮。在上下疊摞的兩根支護木的接觸位置,部分層位經過人為的修整加工,不僅擴大了接觸位置面積,而且還保證了接觸位置的平整、穩定,同時為了保證井圈之間銜接緊湊以及每層井圈的整體水平性,木柱之間局部地方還用鐵斧、木板、木棍來找平、擠壓(圖六)。支護木由柱體、榫、卯組成,榫、卯位于柱體的兩端,支護木長1.70~2.0米,柱體長1.40~1.60米,榫長0.05~0.25米,卯長0.16~0.22米。井底為含卵石的砂層。
圖二平坦垴水井井口
圖三平坦垴水井內部結構(自井底向井口拍攝)
圖四平坦垴水井井圈支護木榫卯銜接
圖五平坦垴水井井圈支護木外側中部壁坑
圖六平坦垴水井井圈支護木之間墊平
三、井內堆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