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成都)智慧產業國際博覽會宜賓展區。吉雪嬌攝
8月24日,由四川省貿促會和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2023年中國信創產業發展大會在成都召開。本次大會是第八屆中國(成都)智慧產業國際博覽會的主題活動,以“自主、創新、生態——助力國產數字化轉型”為主題,全國各省區市信創聯盟負責人、行業專家和知名信創企業負責人等參會,共同研討信創產業發展機遇與對策,推動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共識,促進信創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聚焦機遇錨定數字經濟“新賽道”
(資料圖片)
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所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秦小林作了題為《人工智能安全可控挑戰與機遇》的主題報告,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人工智能安全進展與機遇等進行了深入闡述。
圍繞自主可控的共創共生發展,秦小林提出,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生態,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共同體,以四川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聯盟平臺展開多方合作,融合激發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四鏈”創新潛能。同時,夯實信創產業基礎底座,不斷做強長板,充分體現四川優勢和特色,突破電子信息創新“提質倍增”。聚焦“最后一公里”,做好數字經濟與數字化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大會期間發布《金融科技自主創新白皮書(2023)》,推動信創金融科技賦能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
據金融信創專家、中關村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楊無際介紹,《白皮書》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山東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中關村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主編。將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發展與演進、金融自主創新業務應用突破與創新作為兩大方向。集成了微服務、云原生、5G+物聯網、數字底座、RPA、知識圖譜、深度學習、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演進帶來的金融科技產品,聚焦零接觸服務、開放銀行、智能風控、保險科技、財富管理智能化、數字貨幣等多個金融科技熱點業務領域,對當前金融科技生態發展進行了全景式的深度剖析。
信創賦能推動金融行業數字化發展
2020年金融信創生態實驗室成立以來,金融行業的信創試點逐漸啟動。在政策引導下,2022年以來金融信創建設全面提速,隨著“金融自主可控”成為下一個五年金融科技的重點方向之一,金融信創建設被認為將進入加速期。
那么,金融行業與信創產業融合發展有哪些優勢?對此,楊無際在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金融信創和其他傳統行業有所不同,第一是金融信創的特點,現在整體產業鏈的升級部署加快,整個金融生態的裂變速度在加快,這兩個特點決定了金融信創和其他的產業的融合速度就會明顯加快。第二是金融市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金融信創的業務服務端很復雜,場景很多,那么這些場景怎么去和產業進行融合?這是面向所有信創人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可能我們更需要有整體的架構,通過整體的生態模式來衍生所有金融業務的安全性、持續的運營性、數據的隱私性、設備的底層基礎建設等方面,這是我們在金融信創這個領域和產業融合中非常注意的一個點。
對于金融科技企業而言,數據治理的重點難點仍聚焦于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在此情況下,金融行業如何通過信創賦能,在數據融合應用和安全保護間取得平衡?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信創人很頭疼的。安全和效率是兩端,你想要安全,效率就很難提高;你要想效率高,安全性就會很低。但結合很多一線的優秀企業,還是有平衡點的。”楊無際向金融投資報記者表示,其中包括幾個方面,第一是大量的引用了深層次的AI模型,形成了一種自動的、智能的監控預警系統,大大提高了數據的使用能力;第二是現在金融市場方面有更多的強的權限管控模式,這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產品在支撐,也就是常說的隱私計算,讓數據“可用不可見”;第三是人員的培訓,要有安全意識和保密意識。其實我們在以前的工作中發現很多金融企業都有缺失,但現在從國家的層面到整個行業的業態上都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人員的培訓現在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專業化,也越來越合理合規合法化。
“所以整體在平衡性問題上,我們也不斷地探索,不斷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安全的使用環境,安全在路上,安全沒有盡頭。特別是金融行業內,包含大量的隱私、財務數據等都非常敏感,所以安全性必須是重點中的重點。”楊無際指出。
在當天的大會中,多位來自金融信創領域的專家及企業負責人,圍繞“金融行業信創現狀與挑戰”展開圓桌論壇。在與會嘉賓看來,信創賦能在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中具有難度和挑戰性,但也是機遇和潛力巨大的領域。通過信創賦能,金融機構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業務能力和競爭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