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硅巷No.1”創新空間,往來參觀者對著正中裝飾柱上一面锃亮的“鏡子”整理妝發。若不是工作人員輕觸屏幕,顯示出環境溫度、濕度、PM2.5等數據,“鏡子”同周邊極具科技感的裝修風格巧妙融合,儼然一處頗具匠心的美學點綴。
科技同美學,截然不同又不期而遇——這樣的耦合時不時在“硅巷”,這片1.48平方公里的梧桐區深處發生,激蕩腦力、綿延創造力。在這里,10多家創新載體以及500余家科技企業勾勒出科技回歸都市的輿圖,也描摹出長寧區高質量發展的一種面向。
(相關資料圖)
31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主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第八場長寧區專場。發布會上,一組數據顯示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上半年全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5.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金虹橋國際中心在去年成為全市首個百億樓的基礎上,今年到7月稅收已突破百億元,再次成為年度首幢稅收百億樓。
當前,長寧區正推動城區核心功能從“有沒有”向“強不強”躍升。發布會現場,長寧區委書記張偉指出三大發力點:“最虹橋”品牌,“數字化”轉型,“全景式”更新。他表示,“長寧區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進一步打響虹橋之源、數字長寧、國際樞紐的優勢品牌,奮力打造‘四力四城’,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精品城區。”
何以“最虹橋”
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在新開張不久的虹橋體育公園內壁球館頗受歡迎。臨空公司副總經理洪飛飛注解,“這里外資企業比較集中,我們調研發現不少公司甚至組建有自己的壁球隊。”不只有壁球,虹橋體育公園還設有游泳、籃球、羽毛球、擊劍、滑板等大型運動場館。因靠近空港,項目以航天為靈感進行空間設計,總建筑面積逾4萬平方米。
頗費思量的背后是對營商環境的關注。洪飛飛說,“充分考慮員工對體育文化的需求,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公園運營不僅突出全民健身、體育教育、互動交友、創業孵化等功能,還將著重體現園區安商助商,助力提升示范區軟實力。”
臨近虹橋體育公園,虹橋人才公寓項目的施工熱火朝天。據介紹,項目住宅套數達5420套,同時還設置了約3萬平方米的服務配套商業,是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區單項在建規模最大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
目力所及之處,長寧區外環林帶生態綠道生機盎然。蟬鳴鳥語穿透清甜的空氣,將生態之美觸及人心——作為臨空區域慢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綠道與蘇州河長寧段11.2公里慢行系統相銜接,無縫串聯起臨空音樂公園和虹橋體育公園,同時正逐步完善步行、路跑、自行車、體育賽事等功能。
“最虹橋”品牌的活力由此而生:今年1至7月,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各片區中,長寧片區以不到七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稅收。
張偉表示,長寧作為“大虹橋”上海市域內唯一的中心城區,正舉全區之力推進“最虹橋”引領行動,加快落地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推動產業發展布局更加優化、樞紐門戶功能持續升級,“我們正積極對接剛剛出臺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新一輪政策措施,以企業所需、長寧所能為導向,爭取更多先行先試,不斷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全力推動虹橋機場東片區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資源,加大臨空核心區優質載體供給。加快老虹橋地區更新步伐,大力推進藝豐中心、晶耀虹橋、宜家薈聚、虹橋上城等重大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大虹橋營商服務中心、中歐企業跨國交流合作平臺、大虹橋生命科學創新中心等功能平臺作用,切實提升輻射帶動效應。”
何以“硅巷”
“上海硅巷”科創街區核心區域位于長寧區華陽路街道,是一個以武夷路、定西路為十字支撐的“井”字型向外拓展的科創型街區。目前街區內已經培育和集聚了國家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42家、高新技術企業65家、市級創新型中小企業55家。
如今在“硅巷No.1”創新空間里,會生發出這樣一種奇妙的邂逅:越劇表演藝術家和科研工作者。這種邂逅能激發怎樣的創新,用上海創邑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志偉的理解,“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看似南轅北轍的生態打通,越不相關的領域越能激蕩出腦力。比如由大院大所或國資支撐的科研體系同社會資本賦能的應用型民營科技公司,硅巷的科創因素和梧桐區的文創基因……通過空間打造、氛圍營造融合彼此。”
地處硅巷的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其總裁秦曦給出更為具象的注解:“我們投資的一家企業設計過一款用在康養方面的產品,外觀笨重不利于推廣,需找到專業的設計人才在材質、形狀、顏色上下功夫。在硅巷這樣的氛圍里比較容易鏈接到資源。”
對硅巷建設的全力以赴正是長寧區對創新的孜孜以求。長寧區委副書記、區長侯繼軍表示,將通過不斷優化對科創類企業的服務,充分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比如,在生態鏈接方面,我們積極搭建平臺,組織開展各類創投沙龍;拿出一些載體空間,向“種子期”科創團隊和企業免費開放;在金融服務方面,積極開展科技企業創業責任保險補償機制試點。
何以“數字化”
發布會上,一組數據彰顯“數字長寧”顯示度。1至7月,6100余家數字經濟企業稅收占全區稅收比重為54.9%,億元以上交易量的電商平臺達26個,平臺交易總額居全市第一。
數據背后是長寧區對數字經濟發展環境的持續優化。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堅持改革創新,不斷優化“容缺、容錯,扶新、扶特”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這些創新舉措讓數字經濟企業專心創業、安心發展,也因此培育出拼多多、攜程、分眾等龍頭企業,以及一批細分領域的獨角獸、隱形冠軍企業。
同時還有對數字經濟生態圈的持續豐富。長寧區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電商平臺、互聯網+生活服務業、人工智能等產業蓬勃發展。并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數字醫療等新領域新賽道,梯度式培育成長型、創新型企業。
張偉表示,將加快建設具有長寧鮮明標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提升產業整體能級和發展韌性。以上海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為契機,積極發揮互聯網交易平臺對資源配置和消費的引領作用,鞏固提升“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優勢。大力促進航空服務業高質量創新發展,構建航空物流、航空要素交易、航空維修等航空服務業全產業鏈。推動時尚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大虹橋德必WE、上生新所二期等時尚地標建設。推動現代商貿業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前瞻布局智能終端等產業新賽道,加快未來產業的生態構建。
作者:蘇展
攝影:張伊辰
編輯:占悅
責任編輯:祝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