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證監會就進一步規范相關方減持行為作出要求,引發市場熱議,被稱作史上力度最強的“減持新規”。
【資料圖】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減持和再融資政策優化的方向,與中長期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布局一脈相承,進一步規范大股東、董監高等相關方的減持行為,有利于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01
“減持新規”來襲
根據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一致行動人比照上述要求執行;上市公司披露為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第一大股東及其實際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執行。
同時,證監會還表示:“從嚴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總量,引導其根據市場形勢合理安排減持節奏;鼓勵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他股東承諾不減持股份或者延長股份鎖定期。”
按照破發、破凈和分紅情況三個維度計算,符合“減持新規”能夠減持的公司數量將大幅減少,逾2000家公司的大股東減持將受限。
申萬宏源研報顯示,“減持新規”之下,不符合減持條件的公司(剔除房地產)共2203家, 數量占比42.1%,市值29萬億,占比35.5%;其中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等行業不符合減持條件的公司數量占比最高。
02
銀行減持行為受限
破發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低于其發行價,破凈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低于其每股凈資產,破發和破凈是重要的限制條件。倘若按照新規,上市銀行控股股東、實控人,或者第一大股東將集體面臨減持受限。
從公開數據下來,長期以來,A股上市銀行的破凈率始終居高不下。數據顯示,截止8月28日收盤,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41家市凈率依舊不足于1,符合破凈情形,這無疑成為新規下股東減持的最大障礙。
除了破凈之外,部分上市銀行也面臨股價跌破IPO發行價的困境。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28日收盤,A股上市銀行中有12家銀行的股價(復權后)低于IPO發行價格,占比接近三成。
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上市銀行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真正實現減持的并不多見。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8月28日收盤,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23家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出現增加,僅有6家持股份額出現下滑。
此次“減持新規”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一方面通過限制股東減持,緩解集中拋售壓力,引導股票交易恢復供需平衡;另一方面,可以倒逼上市公司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高盈利能力等方式來提升股價,減少破發和破凈的現象。
國泰君安證券研報也認為,此次減持新規系監管首次將減持與分紅關聯,不僅意圖呵護市場投融資兩端的資金平衡,也是為了保護投資者信心和利益。
本文源自:證券之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