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段時間,京津冀機器人產業接連迎來政策利好——北京市經信局印發文件,明確支持機器人企業在京津冀地區布局,促進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協同發展;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提出,京津冀三地將共建機器人產業協同示范園。明確的政策信號,提振著從業者的信心。
科技引領未來,創新改變生活。作為前沿科創的代表,機器人產業正站在風口之上。近年來,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加速迭代,從固定展示、生硬死板,到靈活運動、隨令而行,已經愈發成熟。人形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新產品已經可以流暢行走和抓取物品,輕松實現與人的互動。與之相應,“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在運動、物流、手術、復健等方面讓人力得到極大解放。比如,手術機器人可以減少醫生十多公斤的負重穿戴,同時提供更精準的“手”和更智能的“腦”。
朝陽產業,市場利好,如基于智慧城市建設、養老需求增多等因素,對機器人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當前各地都在全速發力。僅在京津冀地區,就已有千余家相關企業集聚布局。具體來看,北京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智力資源優勢,在機器人技術研發方面走在前列。天津與河北既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又已建成多個相關產業園,為產業鏈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說,在機器人產業上,京津冀三地各具優勢,當務之急就是協同互補,形成集聚效應。相關政策的接連發布,從頂層設計上進一步明確了協同方向,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持續提升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整合能力,三地協同發力的同時,也應各有分工。就現實來看,國產機器人和芯片產業其實存在相似制約,即如何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瓶頸。一般認為,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自主化主要依靠眾多專注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特別是已經解決了資本和技術原始積累的民營企業。在這方面,北京作為首都,有責任率先出征。除了對企業研制創新產品予以重獎外,如何優化機制持續激發企業創新熱情,顯然還需要繼續探索。而津冀制造業基礎雄厚,新興產業園眾多,配套設施初具規模,在吸引更多的機器人企業前來“落戶”方面,享有更多資源也應該提供更多便利。
機器人作為科技創新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期待京津冀機器人產業能夠匯聚更多高端要素資源,為三地高質量發展賦能,也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孫延安)
關鍵詞: